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PI)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溶剂工艺来制造锂离子电池电极,这种电极比目前市场上的电极更环保、更便宜、充电更快,这一进步可改善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研究成果发表在《焦耳》杂志上。
2023年05月23日 科技日报 | 锂离子电池电极 热度 877
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编辑的人类心脏细胞注射到罹患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体内,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使更多大鼠存活,并延长其运动时间,相关技术的人体试验可能在2025年开始。
2023年05月23日 新浪财经 | 基因编辑 细胞治疗 心力衰竭 热度 428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了第一个完全集成的可穿戴超声系统,可用于深层组织监测,也可用于运动时佩戴,该系统推动了拯救生命的心血管监测技术的进步,相关论文发表在22日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2023年05月23日 科技日报 | 可穿戴超声系统 完全集成 热度 410
新的人类进化模型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的多个祖先种群。5月1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对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智人是从非洲多个不同的种群进化而来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基因混合后,最早可检测到的分裂发生在12万至13.5万年前。
2023年05月22日 科技日报 | 人类进化模型 基因 热度 431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人造柔性电子皮肤贴片,可以将压力或热量传感器的信号转换为大脑信号。在对大鼠的测试中,将电子皮肤与大鼠的大脑相连后,触摸该皮肤会刺激大鼠踢腿。最新研究有望用来改善皮肤损伤患者的假体。
2023年05月22日 光明网 | 人造 柔性电子皮肤 触觉 热度 486
许多电动汽车的车主担心他们的电池在非常寒冷的天气里会失效。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含氟电解质,即使在低于0℃的温度下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先进能源材料》上。
2023年05月22日 科技日报 | 锂电池 含氟电解质 热度 385
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发的一种软件TomoTwin,可在拥挤的细胞中挑选蛋白质。基于深度度量学习的这款新开源工具,使科学家能以高精度和高通量定位几种蛋白质,而无需每次手动创建或重新训练网络。
2023年05月19日 科技日报 | TomoTwin软件 蛋白质 热度 431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太阳能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液体燃料,并能直接作为临时燃料驱动汽车发动机。研究结果发表在18日的《自然·能源》杂志上。
2023年05月19日 科技日报 | 人造树叶 清洁液体燃料 热度 788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侯旭团队副教授郑靖与香港大学唐晋尧教授合作开发出一种可通过控制光来实现图案色彩变化的新型活性胶体材料,这种如“变色龙”般的活性智能材料比传统变色材料更可靠便利,为彩色电子纸和自供电光学伪装提供了简便方法。
2023年05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 “变色龙” 新型材料 热度 839
荷兰科学家研制出了首个由单元素组成的二维(2D)拓扑绝缘体锗烯,其仅由锗原子组成,还具有在“开”和“关”状态之间切换的独特能力,这一点类似晶体管,有望催生更节能的电子产品。
2023年05月18日 每日经济新闻 | 单元素 二维拓扑绝缘体 锗烯 热度 37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智能生物衍生缝合线。这种缝合线不仅可将组织固定在适当的位置,还能检测炎症和释放药物,尤其可帮助克罗恩病患者在切除部分肠道的手术后痊愈。
2023年05月18日 科技日报 | 智能生物衍生缝合线 炎症 热度 395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家展示了使用3D打印成功制造出的可导电弹性组件。他们在《自然·电子学》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打印策略,能为大规模打印可穿戴设备的多功能、可拉伸组件铺平道路。
2023年05月18日 科技日报 | 3D打印 导电弹性组件 热度 379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帮助免疫细胞从血管中进入肿瘤,杀死癌症细胞。这一方法有望改善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
2023年05月17日 科技日报 | 免疫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 热度 400
美国圣母大学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3D打印方法——高通量组合打印,能够控制材料的3D结构和局部成分,打印出柔韧程度呈梯度变化的材料,有望成为新材料发现和制造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相关研究刊登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2023年05月17日 科技日报 | 新型3D打印 高通量组合 热度 898
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封装法,构筑了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近100%转化为乙醇。
2023年05月17日 光明网 | 二氧化碳 乙醇 热度 853
美国科学家发明出一款智能“手套”,可通过向佩戴者手掌中的神经发送电信号,让佩戴者感觉自己在虚拟现实(VR)中抓住物体。
2023年05月16日 凤凰网 | 智能“手套” 虚拟现实触觉 热度 371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开发出一种新设备,可通过模仿人眼中的红、绿、蓝光感受器和神经网络来生成图像。他们用模仿人类视锥细胞的窄带钙钛矿光电探测器创建了一个新的传感器阵列,并将其连接到模仿人类神经网络的神经形态算法,以处理信息并生成高保真图像。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
2023年05月16日 科技日报 | 仿人眼传感器 热度 399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团队完成的这一实验,揭示了一种精准、高效的“压电催化”抗癌治疗新机制。为压电材料靶向肿瘤治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05月16日 科技日报 | 抗癌治疗新机制 肿瘤细胞 热度 829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综合纳米技术中心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了二维(2D)材料内的自旋结构。这一进展为直接研究电子在2D量子材料内的自旋特性奠定了基础,有望催生基于这些材料的计算和通信产品。
2023年05月15日 腾讯新闻 | 二维材料 自旋结构 热度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