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科技前沿 发展动态
控制线粒体基因组演化“开关”找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武志强团队通过分析近150份模式物种拟南芥的细胞器基因组变异,首次揭示了植物细胞器基因组的动态演化模式,并发现通过调控核基因MSH1可显著加速线粒体基因组演化。这一发现为开发利用细胞器遗传资源、改良作物性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2025年10月22日 科技日报   |   线粒体 基因组 “开关” 热度 17

视网膜下微芯片助黄斑变性失明患者恢复视力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结合一副高科技眼镜,首次真正提供“形式视觉”,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年10月22日 科技日报   |   老年性黄斑变性 热度 16

2026年,AI向物理世界挺进

2025年已成为人工智能(AI)全面融入人类日常生活的一年。无论是工作、娱乐、学习还是科研,AI的影响力已无处不在。美国《福布斯》杂志近日报道预测,2026年,AI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将日益清晰,并持续为人类创造新的可能:从推动医疗与教育水平提升,到助力科学发现,再到以多种方式优化日常事务、提升生活品质。

2025年10月22日 科技日报   |   人工智能(AI) 热度 16

时间晶体首次与外部系统稳定耦合

芬兰阿尔托大学应用物理系研究团队首次将时间晶体与外部系统稳定耦合,使其成为一种光机械系统。

2025年10月21日 科技日报   |   时间晶体 耦合 热度 32

可完全回收的亚微米打印晶体管问世

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在亚微米尺度上,通过打印技术制造出功能完备的晶体管。这些碳基晶体管不仅性能媲美行业标准,更具备完全可回收的特性。该突破有望对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的电子显示器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带来积极贡献。

2025年10月21日 科创中国   |   可完全回收 亚微米打印 晶体管 热度 36

混合CMOS芯片堆叠层数大幅提升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在微芯片设计领域创下新纪录,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面向大面积电子器件的6层堆叠式混合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芯片。此前公开报道的混合CMOS堆叠层数从未超过两层,这一突破标志着芯片集成密度与能效迈上新台阶,有助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性能提升。

2025年10月21日 科技日报   |   6层堆叠式混合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芯片 热度 30

国内首款肺感染专病大模型启用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联合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半年多协同攻关,于日前成功研发出肺部感染疾病的人工智能专病大模型。

2025年10月20日 科技日报   |   肺部感染疾病 人工智能专病大模型 热度 33

新型催化剂贵金属利用率近100%

催化剂被誉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心脏”,在众多化学反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加速作用。贵金属是催化剂的关键组分,其用量关乎化工过程的节能增效。记者10月17日获悉,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创新提出原子抽提策略,将在催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贵金属铂原子全部抽提到表面参与催化反应,利用率逼近100%。

2025年10月20日 科技日报   |   新型 催化剂 贵金属 利用率 100% 热度 31

科学家在有机材料内观测到量子效应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在有机材料中观测到一种曾被认为仅存在于无机金属氧化物中的量子效应。这些特殊的有机分子能借助该量子机制,以极高效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突破有望催生更简单、更轻便、更廉价的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

2025年10月20日 科技日报   |   有机材料 量子效应 热度 28

短双歧杆菌能促进妊娠健康

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鼠实验中发现,孕鼠体内的一种益生菌,即短双歧杆菌能调控胎盘产生维持健康妊娠的关键激素。这一发现可能为早期识别和干预妊娠并发症提供新途径。

2025年10月17日 科技日报   |   短双歧杆菌 妊娠健康 热度 52

新型植入物精准递药至多个脑区

美国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大脑植入物,能将药物精准递送至大脑的多个区域,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10月17日 科技日报   |   新型大脑植入物 热度 44

世界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

根据来自23个国家87个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并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世界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突破1.5℃的临界阈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其中温水珊瑚礁大规模死亡已成为首个显著标志。这意味着人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气候现实”,即地球多个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2025年10月17日 科技日报   |   《全球临界点报告》 热度 42

新型自然杀伤细胞既抗癌又能“自保”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科学家携手,设计出一种新型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CAR-NK)细胞。

2025年10月16日 科技日报   |   自然杀伤(CAR-NK)细胞 热度 57

血液中的突变或是代谢疾病“推手”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奥兰多健康癌症中心科学家发现,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常见代谢疾病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推手”,那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血液系统中自然出现的突变。

2025年10月16日 科技日报   |   血液 突变 代谢疾病 “推手” 热度 50

激光绘晶新技术让材料“按需”生长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绘制”晶体的新方法。这种全新的激光绘晶技术,可在指定时间和位置“按需”生成晶体,为太阳能电池、LED照明及医学成像等领域提供更精准的材料制造手段。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会《ACS纳米》杂志。

2025年10月16日 科技日报    |   激光绘晶技术 热度 68

新型芯片算力可超顶级GPU千倍

近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研究员团队联合集成电路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基于阻变存储器的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首次实现了在精度上可与数字计算媲美的模拟计算系统。

2025年10月15日 科技日报   |   模拟矩阵计算芯片 热度 71

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类血细胞”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用人类干细胞构建出“类血细胞”,这些三维胚胎样结构能够模拟人类早期发育的多个关键阶段,包括血液干细胞的生成。这种“类血细胞”的结构具备自组织能力,发育约两周后开始产生血液,在实验室中成功模拟了人类胎儿的血液发育过程。

2025年10月15日 科技日报   |   人类干细胞 “类血细胞” 热度 64

近乎零摩擦的石墨转子研制成功

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近乎零摩擦的可自由悬浮旋转的石墨转子。这一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宏观悬浮系统的“涡流阻尼”问题,为高精度测量和量子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通讯·物理》杂志。

2025年10月15日 科技日报   |   零摩擦 石墨转子 热度 58

新制备方法提升电解水制氢催化剂耐久性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员赵旭团队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解决阳极催化剂在强腐蚀条件下结构失稳、活性下降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2025年10月14日 科技日报   |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热度 75

科学家提出设计下一代锂电池理论模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首次系统测量了多种电池材料中的锂离子嵌入速率,并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研究人员凭借简单公式即可设计出下一代电池。新成果使电池主导反应机制更快、更可控,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和使用寿命,并为人们理解不同材料和界面的反应行为提供了统一理论视角。

2025年10月14日 环球网   |   锂电池 理论模型 热度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