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科技前沿 发展动态
多模型AI诊断疟疾准确率达96.47%

一种结合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多模型人工智能(AI)框架,在疟疾诊断中实现了96.47%的准确率,为全球疟疾防控提供了高效诊断工具。

2025年07月18日 科技日报   |   多模型人工智能 疟疾 热度 86

AI便携系统1秒内完成视网膜图像分析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款名为“智能手机AI视网膜追踪器”的设备,可在1秒内完成视网膜图像分析,准确率高达99%,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带来突破性进展。

2025年07月18日 科技日报   |   AI便携系统 视网膜图像 分析 热度 87

能吸收周边材料“自我成长”的机器人面世

当前的机器人通常采用封闭式结构,其身体不具备生长、自我修复或环境适应能力。然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周边环境中的材料或其他机器人部件实现物理“生长”“自愈”和自我改进的新型机器人系统。这项被称为“机器人新陈代谢”的创新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标志着人们向着可自我维持的机器人生态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未来自主机器发展开辟了全新方向。

2025年07月18日 科技日报   |   机器人新陈代谢 热度 92

复合塑料导热性能超越不锈钢

由美国东北大学与陆军研究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新型塑料陶瓷复合材料,不仅拥有羽毛般的轻盈质感,更具备卓越的导热性能,有望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散热利器。

2025年07月17日 科技日报   |   新型塑料陶瓷复合材料 热度 94

德开发出标准化机器人灵敏度测试系统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日前开发出一套标准化的机器人灵敏度测试系统,可用于确定单个机器人物理交互的适用性。

2025年07月17日 科技日报   |   标准化机器人 灵敏度 测试系统 热度 121

重子内观测到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

据《自然》杂志16日正式发表的论文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团队在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中,首次在一种重子类的衰变复合亚原子粒子中观测到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这一效应被称为电荷—宇称联合(CP)对称性破坏,此前已有理论预测,但在重子中从未被观察到。此次实验验证尤为重要,因为重子构成了可观测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有助为人们解答为何在当前宇宙中,物质占据了主导地位。

2025年07月17日 科技日报   |   重子 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 热度 98

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图谱”绘成

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全球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质组学联盟(GNPC)发表了对全球最大蛋白质数据集之一(2.5亿个蛋白质)的分析结果,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分子图谱”。

2025年07月16日 科技日报   |   神经退行性疾病 分子图谱 热度 93

关键蛋白维持脑细胞连接机制揭示

美国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等机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关键脑蛋白cypin维持脑细胞连接的重要机制。这一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07月16日 科技日报   |   关键蛋白 脑细胞 连接机制 揭示 热度 96

新型原子钟创下最高精度纪录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团队14日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一项重要成果:他们通过将铝离子捕获于离子阱中改进了原子钟,使其精度创下小数点后19位的惊人纪录。这项突破有望推动国际单位制中“秒”的重新定义,并促进量子技术的发展。

2025年07月16日 科技日报   |   新型原子钟 热度 116

微芯片可揭示个体抗体与病毒的“战争”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项创新的微芯片技术,只需微量血液样本即可揭示个体抗体与病毒间的“战争”。这项突破性进展为疫苗研发和抗体发现提供了更快速、更清晰的数据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5年07月15日 科技日报    |   微芯片技术 热度 125

“壁虎机器人”守护核电主动脉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全球首台四足传热管检测机器人。它采用独特的四足锚爪结构,具备变姿态快速爬行能力,实现了四足爬行与检测功能同步完成,能够有效提升传热管检测效率。

2025年07月15日 科技日报   |   “壁虎机器人” 核电主动脉 热度 122

反铁磁材料电信号实现可读可控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报告称,他们利用二维反铁磁材料与隧道结结构,首次在微米尺度下实现了对反铁磁自旋共振的电信号探测和可控调节。

2025年07月15日 科技日报   |   反铁磁材料 热度 99

体细胞技术培育出全球首例克隆犏牛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获悉,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犏牛在西藏诞生,标志着我国攻克了高海拔克隆技术难题,高原种业振兴迈出关键步伐,为青藏高原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和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025年07月14日 科技日报   |   体细胞技术 全球首例 克隆犏牛 热度 107

“生物人工智能”系统创建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PROTEUS的“生物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通过模仿自然进化过程,能在几周内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分子,为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带来突破性进展。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期刊上,不仅展示了生物技术与AI融合的前景,更可能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关键工具。

2025年07月14日 科技日报   |   生物人工智能(AI)系统 热度 128

幽门螺旋杆菌将致超千万例胃癌

《自然·医学》7月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2008—2017年全球出生的人口中,预计有1580万人可能在一生中某个时候患上胃癌,其中76%的病例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2025年07月09日 科技日报   |   幽门螺旋杆菌 热度 152

新活检方法用RNA识别早期癌症

美国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更为灵敏的液体活检技术,该方法利用RNA而不是传统的DNA来检测癌症。这一创新方法在使用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时,识别出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率达到95%,显著优于现有的非侵入性检测手段。

2025年07月09日 科技日报   |   新活检方法 RNA 早期癌症 热度 158

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此前曾发现,我们的身体不止有一个年龄,而是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物年龄”。这项指标,或许比生日更能预测我们的健康,甚至寿命。而凭借这种办法,只需一滴血,就能判断你身体里的器官是否正在提前变老。

2025年07月09日 科技日报   |   生物年龄 器官 热度 195

量子计算与传统超算联袂模拟分子行为

美国IBM公司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科学家携手,让量子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联合,成功模拟了多种分子的量子行为。

2025年07月08日 科技日报   |   量子行为 热度 121

研究证实人脑神经元可终身生成

一项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人类大脑中掌管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在成年乃至老年阶段仍可持续生成新的神经元。这项研究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主导,解答了一个长期争议的核心问题,即成年人大脑是否仍具有可塑性。

2025年07月08日 科技日报   |   人脑神经元 终身生成 热度 138

全自动机器人高速检测材料关键特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开发出一种全自动机器人系统,可大幅加快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分析和测试速度。这项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的技术突破,将极大提升当前对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材料的研发进程,还将为下一代高效、环保电子器件的诞生铺平道路。

2025年07月08日 科技日报   |   全自动机器人系统 材料检测 热度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