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科技前沿 发展动态
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研制成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成功通过各项测试,标志着我国面向高可靠应用的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5年01月02日 科学网   |   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 热度 219

AI发展:训练数据即将遭遇瓶颈

得益于神经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及海量数据的训练,人工智能(AI)在过去10年间突飞猛进。“做大做强”的策略,在构建大型语言模型(LLM)上取得了显著成果,ChatGP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自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多家杂志网站指出,AI扩展正逼近极限。一方面,AI“吞噬”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另一方面,滋养无数模型成长的传统数据集,正被LLM开发人员过度开垦。

2025年01月02日 科技日报   |   人工智能(AI) 训练数据 热度 210

成纤维细胞“变身”诱导心肌细胞

韩国高丽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技术,能够直接将人体内的成纤维细胞(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细胞),转化为成熟且功能完整的诱导心肌细胞。

2024年12月31日 科技日报   |   成纤维细胞 诱导心肌细胞 热度 402

一种基因突变可抑制肿瘤恶化进程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科学家在针对小鼠开展的试验中,鉴别出一种名为H2-Aa的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能够利用免疫系统的力量,减缓黑色素瘤等癌症的恶化进程。最新研究有望改进现有癌症免疫疗法效果。

2024年12月31日 新浪财经   |   基因突变 肿瘤 恶化 热度 399

AI设计“纳米笼”模拟病毒复杂结构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设计出一种“纳米笼”,成功模拟出病毒的复杂结构。它可递送治疗基因,进而成为一种医疗创新平台。这项研究展示了AI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改善基因治疗载体方面。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2024年12月31日 科技日报   |   “纳米笼” 热度 220

可穿戴针织袖套能提供真实触感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团队设计了一款名为Haptiknit的针织袖套,能提供真实触感,为可穿戴触觉设备带来了新突破。

2024年12月30日 科技日报   |   可穿戴触觉设备 针织袖套 热度 207

3D打印微针可将药物精准送入耳蜗相应位置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一种超薄且超锐利的微针。这款微针能够将基于基因疗法的治疗药物精准递送到耳蜗内无法触及的区域,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听力。

2024年12月30日 科技日报   |   3D打印微针 药物 耳蜗 热度 220

六个机械振荡器实现集体量子态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让6个机械振荡器集体处于量子状态。这项研究标志着量子技术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为构建大规模量子系统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杂志。

2024年12月30日 科技日报   |   机械振荡器 量子集体现象 热度 233

新型热膨胀超材料实现“冷胀热缩”“零胀零缩”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焱教授团队联合英国索尔福德大学魏国武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由衷教授,基于单自由度剪纸截角八面体结构,设计出一系列三维热膨胀超材料,实现了三维尺度下超大范围的“冷胀热缩”,甚至“零胀零缩”,并在单一超材料中同时实现了三维正交方向上各向异性可独立编程的负/零/正热膨胀响应。

2024年12月27日 科技日报   |   新型 热膨胀 超材料 冷胀热缩 零胀零缩 热度 309

微型无线天线以高精度监测生物电信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无线天线。它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监测生物系统内的电信号,包括微弱至2.5毫伏的来自心脏和大脑的信号。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2024年12月27日 科技日报   |   微型无线天线 生物电信号 热度 310

“分子GPS”引导免疫细胞有效“剿灭”脑肿瘤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分子GPS”技术,能够引导免疫细胞特异性地定位到大脑,并在不损伤周围健康组织的情况下有效杀死肿瘤。

2024年12月26日 新浪财经   |   “分子GPS” 免疫细胞 脑肿瘤 热度 304

量子隐形传态通过普通光缆成功传输

一项实验表明,量子隐形传态与经典通信信号可在同一根光缆中共存。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普通光缆,成功将量子态隐形传输了30公里。这为量子通信与现有互联网光缆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大大简化了分布式量子传感或计算应用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光学》杂志。

2024年12月26日 科技日报   |   量子隐形传态 普通光缆 热度 393

豆包视觉理解模型发布

近日,字节跳动在火山引擎原动力大会上发布豆包视觉理解模型,为企业提供多模态大模型能力。

2024年12月25日 科技日报   |   豆包视觉理解模型 热度 281

国内首套单芯式移相变压器投运

内首套110千伏和35千伏单芯式移相变压器,在河北正定110千伏叩村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为均衡区域电网负荷潮流、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12月25日 科技日报   |   单芯式移相变压器 热度 497

新技术提升企业废渣资源处置能力

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的冶炼废渣资源高效循环技术突破多个核心难点,有效提升了有色冶炼企业对废渣资源的处置能力,显著降低了处置过程的能源消耗,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认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12月25日 科技日报   |   新技术 企业 废渣资源 处置 热度 287

人形机器人有望重塑全球劳动力格局

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设备。人形机器人则有望成为机器人家族新晋“顶流”。如今,一些人形机器人已在仓库、餐馆,甚至在工厂车间,以类似人类的适应性和智能,执行各种任务。《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稍早时间报道称,随着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将变得更智能、灵活和高效,未来全球劳动力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

2024年12月25日 科技日报   |   人形机器人 全球劳动力格局 热度 344

阿尔茨海默症致病关键细胞机制明确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揭示了大脑细胞压力与阿尔茨海默症进展之间的关键机制。这项研究聚焦于大脑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它们既是保护大脑健康的“第一反应者”,又可能是加剧神经退化的因素。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药物疗法将能减缓甚至逆转该病情。

2024年12月24日 新浪网   |   阿尔茨海默症 致病 关键细胞机制 热度 204

光操控反铁磁材料实现磁态转换

反铁磁材料在信息处理与内存芯片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团队仅使用光就在反铁磁材料中实现了磁态转换,创造出一种新型且持久的磁态。这一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控制磁性的强大工具,有助于设计更快、更小、更节能的内存芯片。

2024年12月23日 人民网   |   光 反铁磁材料 磁态转换 热度 337

新型灵活可拉伸传感器灵敏度较以往提升百倍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工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巧妙地结合微裂纹与元结构设计,创造了一款新型的灵活且可拉伸的传感器,其灵敏度较以往提升了100倍。

2024年12月23日 科技日报   |   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器 热度 309

影响2025年医学发展的11项临床试验

《自然·医学》杂志近期邀请全球11位顶尖研究人员,评选出一份榜单,列出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他们强调,这一榜单并非奖项或排名,而是对医学领域重要进展的探讨。

2024年12月23日 科技日报   |   2025年 医学发展 临床试验 热度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