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丹麦、瑞典和日本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通过将数据分成一系列色彩包,使单个计算机芯片能通过光纤电缆,在7.9公里范围内,每秒传输1.84千万亿比特(PB)数据,创下单芯片作为光源传输数据新纪录,有望催生性能更优异芯片,提升现有互联网的性能。
2022年10月26日 科技日报 | 单芯片光源 数据传输 热度 485
百香果干表面褶皱还能蕴藏秘密?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计算科学》最新发表中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篇物理学论文称,百香果干表面的褶皱模式,或许能帮助启发机器人设计。
2022年10月26日 科学网 | 手性对称性 百香果干表面 热度 527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Qiang Lin领导的一个合作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开发出了全球首个多色集成激光器。这个激光器能在通信波长发射高相干光束,允许激光频率以创纪录的速度进行调谐,同时也是首个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快速配置能力的窄线宽激光器,将有望重塑集成光子学的前景。
2022年10月25日 OFweek 激光网 | 多色集成激光器 调频速度 热度 636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研究人员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设计了一种新型柔软的机器人抓手。它使用一组细长的触手来缠绕和诱捕物体,类似于水母捕获猎物的方式。
2022年10月25日 科学网 | 触手 机器人抓手 热度 639
据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上的论文,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款应用程序,旨在将智能手机“化身”为电子听诊器,能可靠记录用户的心跳,医生可据此来远程监控心脏状况。
2022年10月25日 科技日报 | 智能手机 电子听诊器 热度 459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人员引入了可涂覆于机器人立方体的磁性可重编程材料,让它们自行组装。过程的关键是使这些磁性编程对它们连接的对象具有高度选择性,从而自组装成特定的形状。
2022年10月24日 中国新闻网 | 重编程材料 选择性自组装 热度 522
奥地利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铝合金,抗辐射能力是广泛用于航天器的6061铝合金的100倍,而且实验表明,其在遭受高剂量辐射后仍能保持柔韧性及强度,因此有助改善航天器屏蔽辐射的能力,也可用于制造供人们在月球或火星上居住的房屋等。相关研究近日已提交预印本网站(arxiv.org)。
2022年10月24日 科技日报 | 新型铝合金 热度 473
由芬兰阿尔托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了高波长精度、高光谱分辨率和宽工作带宽的高灵敏度光谱仪,该光谱仪可以安装在微芯片上,并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操作。
2022年10月24日 科学网 | 高灵敏度光谱仪 微芯片 热度 453
随着倒计时归零,大屏幕上一阵强光闪过,数据分析小组传来了好消息: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托卡马克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2022年10月21日 科学网 | 核聚变装置 运行新纪录 热度 55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为提升化石和现代生物成像数据的可视化效果,该所卢静研究员团队最近自主研发出专门用于处理三维表面模型的新软件Vayu 1.0(昵称“娲鱼”),并面向全球开放、免费共享。
2022年10月21日 科学网 | 可视化效果 三维表面模型 热度 59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机械工程师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材料,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行为并发展出它自己的“肌肉记忆”,允许实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力。该材料由一个具有可调梁的结构系统组成,能根据动态条件改变其形状和行为。
2022年10月21日 新浪科技 | AI材料 “肌肉记忆” 热度 494
印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透明木材有望替代玻璃或者塑料,用于制造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包装以及生物医学设备。透明木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可减少对环境的生态影响。此外,其成本效益是玻璃的5倍,因此可显著降低能源成本。
2022年10月21日 中国网 | 透明木材 塑料 热度 491
山东产研院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济南市政府三方共同设立的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重大创新项目——世界首个“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阶段性建成并成功运行。它可以将吨级及以上物体最高加速到1030公里的时速,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纪录。同时,高速大推力直线电机、百兆瓦级宽频变频供电等五大关键核心技术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2年10月21日 科技日报 | 电磁橇 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 热度 528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王培昌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项有关于衰老研究的论文。该论文通过ATAC-seq、RNA-seq和ChIP-seq等对不同衰老类型进行研究,首次系统揭示衰老阶段的全基因组变化景观,识别在体内负责转录时间调控的关键元素,从而为衰老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衰老及其相关的疾病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10月21日 科学网 | 全基因组变化景观 热度 526
俄罗斯研究人员发现,可使用正电子发射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提前诊断慢性肾病(CKD)。在尿检还没有变化但疾病已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的时期,这是任何现有诊断方法都无法做到的。正电子发射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可逐步在疾病系统防治时取代普通的透视。
2022年10月20日 科技日报 | 慢性肾病 诊断方法 热度 470
近日,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樊启高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状态观测器(ESO)的鲁棒控制方法,他们将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外界环境干扰视为总扰动并通过设计的ESO观测得到,将滑模控制与扰动补偿策略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路径跟踪控制器,以消除系统的总扰动并实现微型机器人的精确路径跟踪控制。
2022年10月20日 科学网 | 微型机器人 路径跟踪控制器 热度 693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在毫秒级时间尺度上,非侵入性地跟踪大脑信号的传播。这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望给了解大脑带来革命性突破。
2022年10月20日 科学网 | 磁共振成像 热度 497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深度学习软件Omnipose,其能帮助解决在显微镜图像中识别各种微小细菌的挑战。研究结果发表在17日的《自然·方法学》杂志上。
2022年10月20日 科技日报 | 深度学习软件 Omnipose 显微镜图像 识别 热度 46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与合作者在精密测量上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基于里德堡原子临界增强的高灵敏微波传感。
2022年10月19日 科学网 | 高灵敏微波传感 精密测量 热度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