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和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首次确定了艾滋病病毒(HIV)Pol蛋白的分子结构,这是一种在HIV复制后期或病毒自我传播并扩散到全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确定分子的结构有助于回答长期以来关于蛋白质如何分解自身以推进复制过程的问题。
2022年07月11日 科学网 | 艾滋病病毒 蛋白酶 热度 412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南策文院士、沈洋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可弯曲的、具备高锂离子电导率的超薄复合固体电解质膜,采用该薄型复合电解质膜组装的全固态电池显示出优异的循环性能。这是迄今为止报道中室温下循环寿命最长的全固态电池。
2022年07月11日 腾讯科技网 | 循环寿命 全固态锂电池 热度 624
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和工艺,用于制造比生物肌肉更强壮、更灵活的人造肌肉。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2022年07月11日 科技日报 | 人造肌肉 新材料 热度 456
专注于甲型肝炎病毒(HAV)的这一周期,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病毒复制需要人类蛋白ZCCHC14和TENT4 poly(A)聚合酶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他们还发现,口服化合物RG7834能在一个关键步骤停止复制,使病毒无法感染肝细胞。
2022年07月08日 科学网 | 甲型肝炎病毒 口服化合物 热度 505
中澳天文学家发现一个刚刚完成共有包层抛射的双星系统,被抛射的共有包层正以约每秒200千米的速度离开双星系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观测上发现双星共有包层演化过程的直接证据。该重大发现为深入理解共有包层演化打开了新途径。
2022年07月08日 腾讯科技网 | 双星共有包层 演化过程 热度 438
宇宙中最早的类星体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谜团已经困扰科学家近20年。现在,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已经找到答案:第一批类星体是在早期宇宙中罕见气层的剧烈湍流条件下自然形成的。最新研究还颠覆了多年来人们对宇宙中第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起源的看法。
2022年07月08日 科技日报 | 类星体 黑洞起源 热度 445
以色列理工学院日前宣布开发出一种材料,可通电加速修复受损神经。相关研究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材料学》杂志上。
2022年07月07日 科学网 | 受损神经 硅基材料 热度 464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师开发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在极寒和酷热的温度下表现良好,同时还能储存大量电能。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种耐温度变化的电池。
2022年07月07日 科技日报 | 锂离子电池 极寒 酷热 热度 428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东江教授团队的朱玉坤副教授在前期光催化剂的研究基础上,成功研发用于分解甲醛等气体污染物的可见光催化剂,并实现成果转化。
2022年07月07日 腾讯科技网 | 新催化剂 可见光 甲醛 热度 442
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图书——《CRISPR---计算机生成的文献综述》(CRISPR– A Machine-Generated Literature Overview)最新出版,新书主编均来自上海科技大学,是首次有中国学者参与其AI生成图书的实验。
2022年07月06日 科学网 | AI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 热度 463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实现3米和0.1秒的全球最高时空分辨率的高速风场观测。
2022年07月06日 腾讯科技网 | 激光雷达系统 重大突破 热度 446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光和光催化材料,在常温常压下将甲烷直接转化为液态甲醇的快捷方法。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节能减排,且能获得经济收益,因为得到的甲醇可用于制造很多有用的物品。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材料》杂志。
2022年07月06日 科技日报 | 光催化材料 甲烷 液态甲醇 热度 479
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国学者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渐冻症”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2年07月05日 科学网 | 人工智能 渐冻症 热度 476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林文楚课题组研究发现,环形RNA作为分子海绵可以同时结合多个miRNA,进而调控单一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该研究成果有望为小细胞肺癌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2年07月05日 中国经济网 | 环形RNA 小细胞肺癌 关键信号通路 热度 450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人工智能(AI)新算法,通过从暴力和财产犯罪的公共数据中,学习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模式来预测犯罪。该模型可以提前一周预测未来的犯罪活动,准确率约为90%。该模型也揭示了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某些偏见。
2022年07月05日 科技日报 | AI新算法 预测犯罪 热度 416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黄青研究员课题组研发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该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癌症转移相关的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生物标志物。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X》上。
2022年07月05日 科技日报 | 超灵敏生物传感器 癌症转移检测 热度 452
每一种矿物都有一段历史,每一颗石头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据1日《美国矿物学家》月刊发表的两篇论文,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领导的一项为期15年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地球上每一种已知矿物的起源和多样性,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将有助于重建地球上的生命历史,指导寻找新的矿物和矿藏,预测未来生命的可能特征,并帮助寻找宜居行星和地外生命。
2022年07月04日 科技日报 | 矿物来源编目 热度 475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美国西北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小型、柔软、灵活的植入物,不需要使用药物就可以针对性地缓解疼痛,并已在动物模型中演示了它的有效性。这种首创的设备或可成为阿片类药物和其他高度成瘾性药物的替代治疗方案。
2022年07月01日 科技日报 | 植入式神经冷却装置 热度 449
泰国科学研究所和朱拉隆功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类唾液中可能含有一种酶可以分解PET塑料,PET塑料俗称涤纶树脂,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022年06月30日 腾讯科技网 | 人类唾液 分解塑料 热度 623
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首次展示了如何利用电场,在芯片上控制和调制声波,朝最终研制出声学集成电路又近了一步。
2022年06月30日 科技日报 | 声学集成电路 芯片 声波 热度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