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PIK)的研究团队,仅用一个质量不到3公斤的小型探测器,成功探测到中微子散射效应,在中微子探测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5年07月31日 科学网 | 中微子散射效应 热度 3
新一期《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保护手段结合,将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关键。
2025年07月30日 科技日报 | 基因编辑技术 濒危物种 热度 11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新型“全脑”类器官,不仅包含多个脑区的神经组织,还具有初步的血管结构。这项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杂志上,展示了首次将各个脑区组织成功整合为一个统一运作的类器官。该突破有望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复杂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开辟新途径。
2025年07月30日 科技日报 | “全脑”类器官 热度 17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一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期刊》的最新研究显示,汗液并非以人们熟知的水珠形式出现,而是以膜状从毛孔中缓缓上涌,并在皮肤表面汇聚成片。
2025年07月29日 科技日报 | 出汗机制 热度 17
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团队在探索原子尺度现象对下一代电子与量子器件的影响时,首次拍摄到了单个原子的热振动显微图像,捕捉到量子材料中热运动在原子层面留下的“指纹”,并揭示出一种此前未被实验证实的运动形式“莫尔相位振子”。该研究有望改变超薄电子器件的设计方式。
2025年07月29日 科技日报 | 单原子 热振动 显微图像 热度 19
工业革命以来,人与机器融合的脑机接口技术,激发了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大脑芯片这项曾被视为实验室奇观的脑机接口技术,如今正悄然走进现实。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尽管成就斐然,但大脑芯片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提升识读精准度,还是应对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难题,都亟须产业界和技术界持续攻坚。
2025年07月29日 科技日报 | 大脑芯片 人机融合 热度 37
7月25日,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春芳教授团队提出通过调节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诱导肿瘤细胞调节性死亡的抗癌新方向,为未来相关肿瘤治疗策略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方向。
2025年07月28日 科技日报 | 活性氧 肿瘤 新靶点 热度 26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钟超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刘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一款基于生物纤维素的新型止血敷料T-BC,为烧伤及复杂创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策略。
2025年07月28日 科技日报 | 新型止血敷料T-BC 热度 24
“AI+科学”成为新趋势,为解决重大科技难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该模型是一个专门为科研打造的智能平台,由专业科学知识和数据训练而成,能深入理解波、谱、场等各种科学数据,并具备深度文献分析、科学知识推理和科研工具编排能力。
2025年07月28日 科技日报 |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热度 40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BASE合作组2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让一个反质子在量子“自旋上”与“自旋下”状态之间持续稳定地振荡了近一分钟。
2025年07月25日 科技日报 | 反物质量子比特 热度 20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团队展示了一项新技术,能将激光的线宽压缩到原来的万分之一左右,即从10兆赫压缩至1千赫。这一突破性成果有望在量子计算、原子钟以及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带来变革。
2025年07月25日 科技日报 | 新技术 激光线宽 万分之一 热度 38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BASE合作组2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让一个反质子在量子“自旋上”与“自旋下”状态之间持续稳定地振荡了近一分钟。这标志着首个反物质量子比特的诞生,是反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更精准地比较物质与反物质的行为差异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07月25日 科技日报 | 反物质量子比特 首次演示 热度 49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套高效组合技术策略,首次同时克服了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面临的两大表观遗传障碍,创下了当前小鼠体细胞克隆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为哺乳动物高效体细胞克隆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策略。
2025年07月24日 科技日报 | 高效体细胞克隆 热度 58
《自然》杂志23日报道,美国Meta公司推出的一款全新神经运动手环,能让用户通过手写动作这类手势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这种装置将手腕处肌肉运动产生的电信号,转换成计算机指令,同时无需个性化校准或侵入性手术。该成果标志着高性能生物信号解码器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其能让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更丝滑,并扩大可及性规模。
2025年07月24日 科技日报 | 神经运动手环 人机交互 热度 4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研究团队借助创新性光遗传学技术,鉴定出3种能激活细胞天然防御系统的化合物——IBX-200、IBX-202和IBX-204。
2025年07月23日 科技日报 | 天然防御系统 化合物 热度 48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22日宣布,最新研发的抗体疗法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疗法不依赖传统有毒的白消安化疗或放疗,即可为患者干细胞移植做好准备。研究团队虽以范可尼贫血患者为试验对象,但预期这一方案有望惠及更多遗传性疾病患者群体。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医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或将为遗传性疾病治疗带来范式革新。
2025年07月23日 科技日报 | 干细胞移植 无毒预处理 热度 54
铜、金、铝等常见非磁性金属内部微弱的磁信号,百年来始终未能被科学仪器破译。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称,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借助创新激光技术,首次捕获到这些金属的磁信号,揭开了其隐藏的电子行为之谜。
2025年07月22日 科技日报 | 非磁性金属 磁信号 热度 74
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联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XFEL)团队共同宣布,成功研发出随机受激X射线拉曼散射(s-SXRS)技术。这项能将实验噪声转化为珍贵数据的新方法,或将彻底改变人类观测电子运动的微观视角,促进化学等多学科的发展。
2025年07月21日 科技日报 | 新型X射线技术 噪声 数据 热度 70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3D打印的可编程晶格结构,能够使用单一泡沫材料打印出多种生物组织,从柔软的肌肉到坚硬的骨骼均可实现。
2025年07月21日 科技日报 | 可编程晶格结构 热度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