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天科技2000米级水下插拔电连接器项目通过了江苏省工信厅组织的新产品鉴定。这意味着我国2000米水下插拔电连接器有望告别国外垄断。
2019年12月24日 科技日报 | 2000米级水下插拔电连接器 热度 7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研究团队与梁海伟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热解化学控制,将结构生物材料热转化为石墨碳纳米纤维气凝胶,其完美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具有显著的热机械性能,并实现了大规模合成。
2019年12月24日 科学网 | 石墨碳纳米纤维气凝胶 可压缩材料 热度 695
科学家揭示钙钛矿材料中,电荷输运独特量子干涉效应,为制备基于量子效应的钙钛矿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
2019年12月24日 新浪科技 | 纳米尺度 量子点 量子 热度 740
IBM宣布研发出一种新的电池概念,据称该电池不再依赖重金属,而是基于从海水中提取的成分,可以在短短五分钟内充电至80%的容量。
2019年12月23日 ofweek | 电池 IBM 重金属 锂离子 热度 7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夏维东教授研究团队与合肥碳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提出“利用磁分散电弧产生大面积均匀热等离子体合成石墨烯”的新方法,突破了热等离子体工艺或高能耗、或产品均匀性低和生产稳定性不足的技术瓶颈,有望实现大规模连续生产。
2019年12月20日 科学网 | 石墨烯 热等离子体 热度 878
科学家发现DNA中寿命时钟,对于管理和保护野生动物至关重要,对于研究灭绝物种也有生物学意义。
2019年12月20日 新浪科技 |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黑猩猩 热度 709
中科院化学所和国科大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并给出了临界冰核的尺寸和过冷温度的关系,这一成果与经典成核理论预言高度契合。
2019年12月20日 科技日报 | 临界冰核 核理论预言 热度 735
长期从事重离子加速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发现,只要速度够快,重离子能治癌。也可应用在农作物的诱变育种、航天设备检测等方向。
2019年12月19日 新浪科技 | 核废料 原子核 治癌 热度 764
日本千叶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确认,氨基酸转运蛋白LAT1有望成为肾细胞癌的生物标志物,其抑制剂也有望成为治疗药物。
2019年12月19日 科技日报 | 肾癌 靶点 新药研发 热度 733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青实验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刊登的学术文章中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人类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变异可以导致自身炎症性疾病,并为该患儿找到了致病机制。
2019年12月18日 科学网 | 炎症性疾病 蛋白激酶 热度 711
记者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该校杨硕教授课题组发现了多发性硬化症的一种新的致病机制。
2019年12月17日 科学网 | 多发性硬化症 目标靶向 致病机制 热度 710
我国企业发布了实时数字人场景。在真人说话、做动作时,数字人可同时具有一模一样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全流程自主研发的实时数字人。
2019年12月17日 ofweek | 数字人 渲染 模拟 热度 790
为迎接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一个由音乐学家和程序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正在训练AI来续写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
2019年12月17日 ofweek | AI 贝多芬 交响曲 热度 708
科学家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首次看清全身所有癌症转移灶,这对于癌症转移的基础研究,还是抗癌新药的研发,都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
2019年12月16日 新浪科技 | 癌症 抗体 转移灶 热度 917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和Hi-C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达到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巴西橡胶树优良品种GT1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并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化、胶乳生物合成与橡胶树的驯化。
2019年12月16日 科学网 | 参考基因组序列 橡胶树 大戟科植物 热度 709
近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麒麟刀”产品发布仪式在南京举行。
2019年12月16日 科技日报 | 精准放射治疗 “麒麟刀” 热度 708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构建功能性体外神经组织模拟物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构建的三维(3D)神经组织模型,不仅能保持神经组织的电生理活性,还可根据需要将模拟物制成不同形状的模型,以适应多种平台应用。
2019年12月13日 科技日报 | 新方法 体外3D神经组织模型 热度 720
科学家利用成像技术与分子分析技术研究发现,癌细胞的强大破坏力也许与其独特的“甜甜圈形”DNA有关。
2019年12月12日 新浪科技 | 癌细胞 肿瘤细胞 热度 702
浙江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在临床治疗中“对症下药”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2019年12月12日 科学网 | 自身炎症性疾病 单基因遗传病 热度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