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荆楚大地科创浪潮奔涌
2025年10月24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姜胜来

图①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激光加工工艺中试平台。
图②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闪存芯片。
图③光谷地标“马蹄莲”大楼。
(数据来源:湖北省科技厅) 受访单位供图
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协同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十四五”以来,湖北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构建起“战略科技力量+产业创新协同+开放合作”的立体化创新网络。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如一条银色丝带纵贯荆楚,武当山、神农架似翠绿屏障环抱着华夏腹地。这片曾留下屈子行吟足迹、见证三国风云变幻的千年沃土,如今更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担当。
光谷“追光”突破,大科学装置林立,“中国地镜”探秘地球深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江汉平原崛起。“十四五”以来,湖北以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气魄,将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为国家战略的实施筑牢坚实的“湖北根基”。
重大科研成果竞相涌现
近年来,湖北聚焦工业母机、光电子等国家战略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凭借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为制造强国、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7月23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上,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项目负责人易晓满,发布了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
在高端工业母机领域,华工科技取得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彰显“中国智造”力量。该公司首创一体化全反射曲面三维共形扫描振镜技术,加工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00%,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0%。该公司另一款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同样表现出色。仅2秒钟,该装备发出的脉冲激光束就完成了孔径0.3毫米、倾斜角25度的航空发动机气膜冷却孔加工,为我国航空航天装备性能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在光通信与数字基建领域,湖北企业正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长飞光纤材料(湖北)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颠覆性地使用空气纤芯替代玻璃纤芯,光信号传播速度提升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一举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高校,实现1002.75公里无中继光通信传输突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则打破国外垄断,推出国产化110吉赫兹电光调制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制定“新三网融合”国际标准,为全球信息网络架构提供“中国定义”。
同时,湖北抢抓未来产业赛道,表现出令人瞩目的行动力。湖北规划了涵盖人形机器人、空天与低空利用、脑机接口等25条未来产业新赛道。湖北瞄准机器人领域精准发力,“天问”人形机器人从立项到亮相仅用7个月,其传感器、灵巧手、仿生关节等核心部件80%实现了“鄂研鄂产”。
如今,湖北以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为依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体化创新网络加速形成
在科研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湖北凭借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搭建起双向快车道。
一方面,湖北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力度。“过去分散在高校、企业的科研力量,如今被‘一廊一城’串珠成链。”湖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夏松介绍。
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与东湖科学城等核心承载区,已集聚163个国家级平台、545家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突破41.5万人,其中院士82位。截至今年8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持续攻关超80个产业化项目。
另一方面,湖北优化市场对接服务与保障体系,科研资源得以更顺畅地流向市场。湖北设立技术转移职称评审通道,已经培养超过4000名技术转移人才。2024年,湖北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55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66%的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
在今年10月1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贺行洋介绍:“4年来,湖北工业大学转化科技成果3000余项,70%在湖北省内实施,合同金额11.8亿元。”2020年,湖北工业大学成为全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在湖北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改革和完善配套办法,从根本上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湖北始终坚持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在人才引育方面,湖北实施“楚才引领计划”,提供单人最高150万元的资助,年均引进博士后超2000人;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期间保留编制,极大释放人才活力。在科技金融领域,深度整合资源,组建规模达7000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群,为重点产业精准配套百亿级专项基金;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025年余额达1000亿元,服务企业2万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同时,湖北强化区域协同与开放创新,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带动鄂州、黄石等周边城市,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带,形成“研发在光谷、转化在周边”的梯度布局。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湖北聚焦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方向,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平台布局、机制改革和生态培育,形成“战略科技力量+产业创新协同+开放合作”的立体化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