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2025年09月15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海涛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有助于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又有利于运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速,成渝、武汉、西安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稳步推进,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初期阶段应侧重于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发挥集聚效应提升科技攻关能力;而后期则应更加重视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高质量发展引擎。
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在经历从资源集聚向效能释放的重要转型。经过多年发展,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初步形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格局。据统计,2024年这三个中心集聚了全国45%以上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超过28%,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全国的38.7%。科技资源集聚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更要通过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等多种方式,带动更广大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中心在持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完善辐射带动机制,真正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创新极核。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在从单点突破向网络协同演进。以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等为代表的科技园区通过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创新高地,持续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又通过建立创新飞地、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与周边地区形成创新网络。例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过串联起上海、嘉兴、杭州等9个城市,形成了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通过在天津、河北设立分园,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这种网络化布局为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仍存在多重障碍
尽管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面仍面临诸多系统性障碍。
辐射能力“大而不强”。虽然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已集聚大量创新资源,但在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掌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和效率有待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目标协同不够;科技领军企业的生态主导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与国际顶尖创新中心相比仍有差距,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强度和持续性。
辐射路径“通而不畅”。尽管各类中心积极探索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共建研发平台等辐射模式,但深层次、高效顺畅的辐射路径依然欠缺。知识产权界定、评估和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抑制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参差不齐,难以精准匹配供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面向更广阔腹地的数字化协同创新网络覆盖不全,限制了辐射范围和效率。
辐射环境“有而不优”。虽然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了大量支持政策,但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创新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存在“碎片化”现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仍需深化,在数据跨境流动、高端人才便利化出入境、跨境金融支持等方面还存在壁垒;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需要进一步培育;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等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的风险分担和资本供给能力仍需提升。
辐射效能“显而不深”。科技创新中心对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但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中心与腹地之间的产业梯度落差和技术代差未能有效转化为协同发展势能,在某些领域甚至形成“虹吸效应”;创新成果多集中于少数行业和领域,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渗透赋能作用有限;衡量辐射效能的指标体系不健全,难以科学评估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贡献,影响政策的精准施策和持续优化。
协同发力有效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针对上述障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从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发挥的多个方面共同发力,构建有利于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系统路径,真正使科技创新中心实现由“集聚”向“辐射”的功能跃升。
夯实核心创新功底,强化辐射能力。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建立以中长期目标为导向的稳定支持机制,鼓励科技创新中心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原始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痛点布局学科与研发方向,提升创新源头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打造具有全球、国家和区域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构建网络传导通道,畅通辐射路径。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培养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的复合型技术经纪人才,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探索“研发飞地”“离岸孵化”“园区共建”等跨区域合作新模式,破解空间约束。以数字化赋能辐射路径,建设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的技术需求和成果库在线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匹配,打造实时更新的线上技术市场,大幅降低合作交易成本,拓展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半径,提高辐射效率。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优化辐射环境。突破性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数据跨境流动、科研人员出入境、外汇管理等方面实施更开放便利的政策。完善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健全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壮大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畅通资本退出渠道,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革新区域协同模式,提升辐射效能。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能监测评估体系,动态跟踪评价并引导其健康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与腹地区域建立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协同和分工机制,鼓励中心将成熟技术、配套产业有序转移,避免同质化竞争。实施“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专项行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深度应用。完善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如通过税收分成、GDP核算等方式,激励科技创新中心主动辐射、腹地区域积极承接,形成“中心带动、区域协同”的发展共同体,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