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举措】产能过剩、围城窒息,两岸垃圾处理冰火两重天
2025年08月26日 来源:环保在线 作者:未知
近一段时间,中国台湾知名网红“馆长”陈之汉的大陆行收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8月他开启第二次大陆行,并全程直播。在8月11日的直播中,陈之汉对比了两岸垃圾处理现状,直言“大陆凭借垃圾资源化技术升级已成功解决‘垃圾围城’,而中国台湾却被84万吨露天垃圾山所困。”
的确,近期有关“中国(大陆地区)的垃圾不够烧了” 频繁登上媒体热搜,这一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国内垃圾处理能力整体提升与超前规划的具体表现。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大陆地区)不仅实现了生活垃圾的高效处理,更是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不断突破,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并走向海外。
从实际数据与行业反馈来看,大陆部分地区确实面临垃圾焚烧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反观中国台湾地区,却深陷“垃圾围城” 回潮的窘境,与大陆形成鲜明对比。
01.“垃圾不够烧” 背后是垃圾焚烧技术的领先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 这一话题热度飙升,频繁占据媒体热搜。E20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两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平均产能利用率仅约 60%,“垃圾不够烧”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陕西西咸新区北控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科军就曾透露,其公司运营的垃圾焚烧厂原设计日处理3000 吨、年处理 100 万吨,但自 2021 年起,日进厂量降至约 2000 吨,年处理量为 80 万吨左右,产能闲置已持续多年。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指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多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地方建设项目时无需即刻支付大额款项,推动了项目快速落地。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过度发展的问题。同时,规划与现实的偏差也加剧了“垃圾不够烧” 的状况。
马科军提到,部分城市规划按户籍人口测算垃圾量,与实际常住人口不符;一些地方政府为降低垃圾外运成本,倾向自建焚烧厂,缺乏跨区域协调机制;县镇地区垃圾收集率低、填埋处理惯性大,都导致可焚烧垃圾供应量不足。此外,垃圾焚烧厂设计产能本就预留冗余,以保障城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不过,“垃圾不够烧” 只是部分城市的现状。若将视角拓展至农村及县域地区,垃圾处理缺口依然巨大。但这些缺口,也并非产能不足导致,多数可能与垃圾收运体系相关,收运的触角还没有很好触达。
“产能富余”背后,其实是行业成熟后必然会出现的现象。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谈到,在垃圾焚烧领域,中国企业在技术、成本控制能力和运营经验上,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当前,中国(大陆地区)已建成超1000家生活垃圾焚烧厂,基本可以覆盖人口聚集区域。
这一成果,也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实现的。我国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于20世纪初,2008年进入相对高速发展阶段。2008年进入相对高速发展阶段。第二波则在2017年至2020年。第二波高峰期所新增的垃圾焚烧项目数量远大于第一波。
截至2023 年,全国共有 926 家垃圾焚烧厂、2029 台焚烧炉,日处理能力超 110 万吨 / 日,占全球总处理能力的 60% 左右,处理规模远超欧美日总和。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广大产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企业自德国马丁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日立造船等企业引进焚烧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进行本土化改造,如康恒环境、三峰环境等都为垃圾焚烧技术的国产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经过不断地突破和创新,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垃圾焚烧项目大部分设备以及零部件已实现国产替代,从垃圾收集、垃圾焚烧到烟气处理,整体产业链已实现自主可控。
02.中国台湾遭“垃圾围城”,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当大陆部分地区因垃圾处理能力提升而面临“不够烧” 的新课题时,中国台湾地区却在垃圾治理上走了回头路,重新陷入 “垃圾围城” 的困境 —— 这一差距在中国台湾知名网红 “馆长” 的直播中被直观呈现,引发广泛热议。
中国台湾知名网红“馆长” 在8月11日直播中对比两岸垃圾处理现状,直言大陆凭借垃圾资源化技术升级已成功解决“垃圾围城”,而中国台湾却被84 万吨露天垃圾山所困。
他在直播中播放了中国台湾省大量垃圾遍地、填埋场爆仓的现场影像,如新丰填埋场28米高的“垃圾火山”、台东填埋场自燃产生的毒烟,触目惊心。并直言垃圾处理落后大陆二十余年。甚至有网友在弹幕中坦言:“不仅仅只有20年吧”。此言一出令人吹嘘。
陈之汉在直播中介绍,中国台湾地区伪“环境部门” 数据显示,因垃圾填埋资源枯竭、焚烧处理量严重不足,大量垃圾无法及时无害化处理,只能露天堆积。馆长在直播中,播放了大量中国台湾如今垃圾遍地,垃圾填埋场爆仓,垃圾山比比皆是现状的新闻影片。据悉,中国台湾省露天堆置垃圾量从2017 年的 8.5 万吨激增至 2023 年的 84 万吨,增长近 10 倍,48 座垃圾山遍布 6 县市。
中国台湾省新竹市的新丰垃圾填埋场之所以声名远扬,正是因其常年累积的庞大垃圾量。据清气团报道,新竹新丰垃圾填埋场垃圾堆积量自2015 年起膨胀至 22 万吨,沼气自燃事故频发。自2018年起,短短几年间这里便频繁发生火灾,累计已达70余起,平均每年十次,可谓是无休无止。
新竹县每日产生约280吨垃圾,但因县内缺乏垃圾焚烧设施,这些垃圾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实际上,20年前曾计划在新竹县建设垃圾焚烧厂,然而在当时的在野党民进党的反对和民众的街头运动下,该计划最终被否决。因此,新竹县的垃圾处理方式一直限于县内填埋和县外代烧。然而,随着十年前县内所有垃圾填埋场的空间耗竭,新竹县不得不将所有垃圾运往县外进行焚烧处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新丰垃圾暂存场周边的居民,他们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据相关报道显示,中国台湾垃圾焚烧厂还面临设备老化、故障不断等问题,共27座焚化厂,有24座运营超15年的,有20座超过20年,且垃圾的热值越来越高,原规划的900万吨每年处理量,目前只能处理不到600万吨每年,而中国台湾省年垃圾产量已超1000 万吨,“产大于治” 的矛盾突出。
陈之汉在直播中透露,中国台湾“垃圾围城” 问题久拖不决,根源在于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多重阻碍。政坛长期围绕 “是否新建垃圾焚烧厂” 争论不休,决策难产;民进党长期的政治侧翼伙伴 —— 本土环保 NGO 频繁组织 “反焚运动”,无理阻挠垃圾焚烧新项目落地,甚至为大陆环保企业赴台投资设障,切断了引入先进技术与资金的途径;地方政府间相互推诿垃圾处理责任,缺乏协同治理机制。
“馆长” 在直播中痛批中国台湾当局 “伪政府” 治理无能,与大陆形成巨大反差,呼吁中国台湾民众摆脱 “台独” 迷思,期待大陆协助解决垃圾危机。
从“垃圾围城” 到部分地区 “垃圾不够烧”,大陆历经二十多年,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巨大跨越。这得益于垃圾焚烧产业力量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政策驱动下的高效布局,以及对县域垃圾处理短板的重视与持续投入。
未来,大陆县域垃圾焚烧市场的持续推进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体系;中国台湾省若想摆脱“垃圾围城” 困境,需打破现有阻碍,借鉴大陆治理经验,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才有助于走出困境,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