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成都高新区:构建“中试+”产业生态圈
2025年08月18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记者 刘 侠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四川省16家中试平台入选,其中成都高新区就占了8席。这些平台涵盖新型显示、光伏器件等战略性新兴领域。
“这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构建‘中试+’全链条生态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平台处副处长刘凯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协同发力,将中试平台作为打通成果转化堵点的关键抓手,从多个维度推动中试平台建设,营造“中试+”生态。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覆盖12条重点产业链的75个中试平台,总投资约50亿元,拥有设备超9060台。
加大中试平台布局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通威先进光伏器件中试平台,看到一排排精密的中试设备整齐排列,几辆小巧的自动导引车在通道中灵活穿梭,整个场景极具科技感与未来感。
通威先进光伏器件中试平台拥有行业领先的吉瓦级异质结中试线、全球最大智能化组件可靠性实验室,以及一体化研发车间,专注于高效晶硅电池、组件及前沿技术的中试开发。该平台是此前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之一。这也是成都高新区中试建设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聚焦重点领域,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细分赛道,按照“瓦特式人才+市场化建设运营+科创团队”三个标准,以市场化招引和引导开放两种模式,加大中试平台布局力度,着力解决中试“由谁来建设”问题。
具体而言,在人才配备方面,成都高新区坚持为每个平台配备若干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架起科学与工业、技术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帮助中试平台解决重大工程难题,完善工艺和设备定型设计,提高平台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已聚集1757名工程师。
在运营模式上,成都高新区支持中试平台开展市场化运营,推动中试平台为市场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中试熟化,再到小批量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实现商业化运作。同时,成都高新区积极链接科创团队,挖掘一批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及成果,储备充足的中试项目,支持中试平台做大做强,助力成都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
推出多项创新举措
2024年5月,《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以建设中试平台和提升中试能力为关键,以集聚“四链融合”要素资源为支撑,借助“中试+”生态体系推进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
刘凯介绍,早在2023年3月,成都高新区就开始发力,在全国首创“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场景”的“中试+”生态模式。这一模式具备了服务中试项目“选种、育苗、结果、变现”全生命周期能力,有效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而言,在“中试+研发”方面,成都高新区推动高校院所向中试平台输送优质中试项目,为中试平台“选种”。在“中试+孵化”方面,成都高新区依托区内20个国家级孵化器,引导中试平台与专业孵化器对接,促进优质中试项目团队在对应专业孵化器快速注册落地,促进初创企业“育苗”。
2025年,为进一步深化“中试+”生态体系建设,成都高新区还加快制定出台《成都高新区中试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中试+”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强化资源对接。
截至2024年,成都高新区服务中试项目3140个,中试服务收入超16.2亿元,由平台服务的中试项目形成产品产值累计超过百亿元,助力中试项目获得的融资额累计超20亿元,成为四川省乃至西部中试资源集聚度最高、服务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深入推进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力争2025年建成100个中试平台,全面覆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化建设‘中试+’生态,打造国际先进水平标杆,建成全国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助力成都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之城’。”刘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