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京津冀碳足迹演变趋势与空间、产业分布(下)

2017年01月04日 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11期 作者:闫云凤

表2  京津冀国内碳足迹的地区分布     %


2007年

2010年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

32.33

2.31

1.02

46.95

1.52

0.91

天津

0.93

17.25

0.98

1.01

22.60

0.97

河北

17.27

13.29

46.44

10.54

9.21

47.53

山西

2.80

2.75

3.08

2.71

3.00

4.22

内蒙古

6.45

12.14

6.10

7.54

9.99

5.92

辽宁

3.17

5.57

6.45

2.09

3.76

3.94

吉林

1.07

2.12

1.25

0.84

2.01

0.98

黑龙江

1.17

1.84

1.48

0.75

1.30

0.97

上海

1.16

1.60

1.06

1.10

2.43

1.04

江苏

2.93

4.36

4.11

2.21

3.23

2.67

浙江

1.14

1.71

1.36

0.89

1.41

1.09

安徽

1.43

1.96

1.26

1.35

2.36

1.22

福建

0.62

0.37

0.31

0.35

0.34

0.25

江西

0.46

0.60

0.33

0.93

1.16

0.59

山东

3.52

6.07

5.23

3.07

6.92

6.00

河南

3.71

5.84

5.70

2.72

6.60

5.60

湖北

0.66

1.15

0.62

0.70

1.50

0.69

湖南

1.06

1.35

0.95

0.83

1.73

1.28

广东

1.76

2.24

1.74

1.12

1.55

1.16

广西

0.83

1.11

0.64

0.59

0.95

0.55

海南

0.04

0.05

0.05

0.05

0.07

0.09

重庆

0.70

1.01

0.56

0.66

1.03

0.60

四川

0.91

1.46

0.94

0.81

1.73

1.16

贵州

0.48

0.88

0.65

0.42

0.81

0.56

云南

0.49

0.76

0.50

0.43

0.64

0.39

陕西

1.97

3.27

2.06

2.14

3.57

2.32

甘肃

0.77

0.94

0.84

0.98

1.18

0.97

青海

0.19

0.38

0.22

0.26

0.43

0.26

宁夏

0.72

1.29

1.17

0.66

1.09

0.92

新疆

0.90

1.33

0.79

0.67

1.09

0.68

境外

8.35

3.07

2.11

4.65

4.78

4.49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从隐含碳进口来看,2007年隐含碳进口占北京、天津和河北碳足迹的比重分别为8.35%、3.07%、2.11%,2010年这一比重变为4.65%、4.78%和4.49%,说明北京对境外资源和经济的依赖程度下降,而天津和河北从境外进口的比重有所上升。

(三)京津冀碳足迹产业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京津冀碳足迹的一半左右来源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与2007年相比,2010年该产业占天津和河北碳足迹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占北京碳足迹的比重有所上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三大产业在京津冀碳足迹中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以2010年为例,三大产业占京津冀碳足迹的20%~3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京津冀三地碳足迹中的比重分别为9.73%、10.43%、10.5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91%、12.95%、13.35%,“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54%、7.46%、5.83%,这说明京津冀碳足迹产业分布比较集中,三地高碳足迹的产业也比较相似。但是三地的碳足迹产业分布却各有特点。北京的公共事业部门碳足迹占比最大,2010年“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水生产与供应业”两大产业占到北京碳足迹的62.29%,比2007年增加了8.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三大关键产业共占到20.18%,而这三大产业2010年占天津和河北碳足迹的比重分别高达30.84%和29.70%,而“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水生产与供应业”两大产业占天津和河北碳足迹的比重分别为46.40%和44.44%,这说明天津与河北的碳足迹产业分布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两地的最终需求集中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

表3  京津冀国内碳足迹产业分布     %


2007年

2010年

占比变化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农林牧渔业

1.55

1.21

1.20

0.87

0.76

1.01

-0.67

-0.44

1.5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9

1.07

0.42

0.90

1.50

2.09

0.02

0.44

0.8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43

0.58

0.79

0.40

0.63

0.69

-0.03

0.05

0.43


金属矿采选业

0.32

0.45

1.00

0.49

0.67

0.91

0.17

0.22

0.32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0.21

0.29

0.30

0.23

0.38

0.28

0.02

0.09

0.21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66

0.97

0.86

0.44

0.61

0.60

-0.22

-0.36

0.66


纺织业

0.10

0.12

0.17

0.10

0.15

0.10

0.00

0.03

0.10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0.09

0.12

0.19

0.08

0.11

0.08

-0.02

-0.01

0.09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05

0.09

0.19

0.06

0.10

0.07

0.01

0.01

0.05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42

0.37

0.36

0.48

0.51

0.32

0.06

0.14

0.42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4

1.18

1.26

0.97

1.64

2.27

-0.07

0.46

1.04


化学工业

2.71

2.89

2.64

2.51

3.39

2.46

-0.19

0.50

2.7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6.54

14.04

6.90

9.73

10.43

10.52

-6.81

-3.61

16.54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64

12.19

13.31

6.91

12.95

13.35

-1.73

0.77

8.64


金属制品业

2.41

2.69

1.76

1.55

3.97

4.99

-0.86

1.28

2.41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23

0.42

0.77

0.19

0.52

0.79

-0.05

0.10

0.2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30

0.20

0.21

0.21

0.24

0.23

-0.09

0.04

0.3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6

0.08

0.11

0.06

0.10

0.11

-0.01

0.02

0.0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03

0.03

0.03

0.03

0.03

0.04

-0.01

-0.01

0.0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00

0.01

0.01

0.00

0.01

0.01

0.00

0.00

0.00


其他制造业

0.02

0.03

0.03

0.02

0.03

0.02

0.00

0.00

0.02


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0.34

45.99

48.12

56.79

42.47

42.35

6.44

-3.53

50.34


燃气、水生产与供应业

3.41

3.25

2.35

5.50

3.93

2.09

2.09

0.68

3.41


建筑业

0.37

0.43

0.26

0.27

0.41

0.28

-0.10

-0.03

0.37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3.01

4.91

6.32

3.54

7.46

5.83

0.53

2.55

3.01


批发零售业

2.97

3.20

4.81

3.66

3.58

3.97

0.69

0.37

2.97


住宿餐饮业

1.12

1.42

2.07

1.35

1.69

2.38

0.24

0.27

1.12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0.87

1.12

1.73

1.51

1.10

0.94

0.64

-0.02

0.87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0.06

0.01

0.02

0.06

0.01

0.01

0.00

0.00

0.06


其他服务业

1.12

0.64

1.79

1.07

0.65

1.22

-0.05

0.01

1.12


国内碳足迹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四、结论与启示

(一)京津冀碳足迹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三地处于不同的碳足迹发展阶段

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为6.82吨,比2007年上升了29.57%。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的碳足迹强度均有下降,分别下降了0.42吨/万元、0.33吨/万元和0.15吨/万元。其中,北京的碳足迹总量增加、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下降,北京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天津和河北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表现为碳足迹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增加,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这说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人口规模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减排方面应该统筹规划,根据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减排措施。

(二)京津冀三地碳足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2010年,北京碳足迹北京市内碳足迹占46.95%,从河北调入的占10.54%,从天津调入的占1.01%。天津碳足迹中天津市碳足迹占22.60%,从北京和河北调入的隐含碳分别占1.52%和9.21%。河北碳足迹中河北省内占47.53%,从北京和天津调入所占比重仅为1%左右。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地区,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北京和天津从河北调入了大量的资源及原材料,尤其是碳密集型资源和商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三地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会更加密切,商品和资源流动更加频繁,这会进一步加剧碳排放在京、津、冀之间的转移。由于区域内碳足迹相互传输、相互影响,单靠某一省区市进行节能减排已无法达到各地和全国的排放控制目标,这就需要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需要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综合网络体系,即构建一个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正确引导生态、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社会积极监督参与的综合网络体系。

(三)京津冀碳足迹的产业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

京津冀碳足迹关键部门主要集中在“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四大产业。京津冀区域减排应将控制重点放在这些产业,而重中之重是占各地碳足迹半壁江山的“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北京除了从生产角度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还需要引导政府、企业和普通居民等改变消费模式,节约对“电、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公共事业的消费依赖。与北京相比,“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天津和河北碳足迹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天津和河北应将减排重点放在钢铁、化工等第二产业,并加强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第三产业关键部门的低碳消费引导。

参考文献:

[1]WIEDMANN T, MINX J. A definition of “ carbon  footprint”[M]. New York: Ecological economics research  trends, 2008.

[2]PETERS G P. Carbon footprints and embodied carbon at multiple  scales[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0, 2(4):  245-250.

[3]王铮,刘晓,朱永彬,等.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1):84-89.

[4]石敏俊,王妍,张卓颖,等.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地理学报,2012(10):1327-1338.

[5]周国富,宫丽丽.京津冀能源消耗的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2014(8):27-31.

[6]武义青,赵亚南.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J].经济与管理,2014(2):5-12.

[7]陈操操,刘春兰,汪浩,等.北京市能源消费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和偏小二乘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2014(6):1622-1632.

[8]刘红光,范晓梅.区域间投入产出技术在碳足迹空间分布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3):59-64.

[9]汪浩,陈操操,潘涛,等.京津冀区域生产和消费CO2排放的时空特点分析[J].环境科学,2014(9):3619-3631.

[10]闫云凤,黄灿.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碳排放的追踪与溯源——基于增加值贸易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27.

作者简介:闫云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