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增长极选择与培育问题研究(下)
2016年09月22日 来源:国研网 作者: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宋之杰 薄晓营 徐蕾
2.增长极梯队的布局。根据文中所明确的增长极选择标准,结合空间引力模型的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除了石家庄与唐山之外,保定与邯郸是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增长极的第二梯队,这是因为保定市与邯郸市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保定毗邻京津,能够便捷地获取京津地区的科技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且保定市为北京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地区,北京市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带动了保定的社会消费的增长,其中房地产消费最为显著。邯郸市作为四省的交界处,资源丰富,在经济的发展中能够与其他省份进行发展上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可以与其他省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沧州市与廊坊市是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第三类增长极,沧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拥有位居国内发展前列的黄骅港,同时沧州也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环渤海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廊坊市是河北省地级城市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近年来廊坊在交通、贸易往来、生态以及产业等方面着力打造绿色京津廊;地缘相接,唇齿相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背景下,廊坊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借势赶超,不断提升廊坊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秦皇岛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毗邻唐山和廊坊,受京津两地影响较大,并且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贡献突出,对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中,石家庄与唐山可以称为是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保定市与邯郸市是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沧州市、廊坊市与秦皇岛是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梯队。
五、河北省增长极培育的政策建议
(一)河北省增长极培育的基本战略
1.明确增长极培育模式。由于河北省特殊的经济发展战略地位,所以对河北省增长极培育的基本战略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由于河北省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河北省增长极的培育离不开与京津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长极对于整个区域的经济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支撑,河北省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利用好毗邻京津这一区位优势,要充分利用京津高度发达经济的扩散效应来发展自身的经济,京津地区通过人才、资源、科技等交流为河北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2)石家庄与唐山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在核心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保定与邯郸的经济也发展迅速,如今保定与邯郸在某些产业上的发展与核心城市相比已经就有一定的优势,例如保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邯郸的装备制造业。核心城市对于河北省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强,但是对于省域内边缘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不强,因此保定与邯郸就成为带动这些边缘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体。(3)随着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以及产业结构的日趋完善,石家庄与唐山的经济快速发展,目前石家庄与唐山正以网络式的扩散效应来带动和影响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石家庄与唐山的产业结构正由传统型的产业转型为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产业,而这两个地区庞大的现代化产业主要依托的就是对生产资源以及消费品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对于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在这两地产业结构转变的同时也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扩散,将会使河北省的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4)要积极培育一批极点式增长极,以期带动河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选择培育的极点式增长极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完善的产业结构以及便捷的交通体系等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
2.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要想实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就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属交通设施的建设最重要。河北省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位置,要想实现河北省与京津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交通的便捷程度是其实现合作的重要因素,因为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关系到京津冀合作的效率与成本。在河北省交通体系的完善中,要逐步构建一个完善的高速公路运输体系、铁路运输体系以及航空运输体系,改变省内各城之间交通不便的状况,要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2)加强网络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取得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信息与资源,为区域之间进行经济建设交流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3)加强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内人民居住的环境水平,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与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界优秀生产资源的流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3.着力培养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在河北省增长极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增长极城市的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1)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是石家庄与唐山,在培育这两个地区的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之时,在充分考虑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以及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使产业的发展既能显现出区域的特色,又能集聚区域内的优质生产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2)位于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保定市及廊坊市由于在地缘上拥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河北省增长极的发展中也要重点考虑其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培养,以更好地承接来自于京津地区产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同时在省域内培育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时,要注意各个城市培育的产业的相关性,通过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河北省经济的平衡发展。
对于石家庄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重点战略合作功能区为载体和突破口,打造高端特色产业带。支持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医药产业与农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以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2)实现石家庄纺织业的产业更新与升级,形成集生产、研发、加工、国内外贸易以一体的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全国范围内的纺织基地。石家庄纺织产业要加强科技的投入,对纺织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吸引国内外优质的投资资源,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3)努力发展石家庄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现区域内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坚持发展技术密集型与高端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努力研发出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高外贸附加值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有关唐山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大对首都钢铁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建设,增强生产资源的投入力度,形成工业园区产业之间的联动并实现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的合理,要将产品研发的重点放在北京地区,产品的生产以及后续的加工等放在曹妃甸工业园区。(2)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重点改造制造业,增强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与换代,要从根本上改变唐山制造业污染企业的现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利用地缘优势,努力发展与港口相关的产业,并且与天津地区的港口产业产生空间上的互动,实现津唐之间产业的联动。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与物流业,不断改善港口的产业结构,使唐山港在优化产业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共长”的良性发展。
有关保定市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培养主要所涉及的是:(1)要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继续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的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方面实现与京津地区的协同发展。(2)利用产业链,实现与京津地区的产业对接,要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选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以及汽车制造业为主的重点领域,利用良好的地缘条件,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要时刻做好承接京津在产业等方面的转移。
廊坊市位于北京以及天津的中间位置,其发展的大好机遇是不言而喻的。北京市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带动,可使廊坊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提升。(1)廊坊市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以京津的科技资源引领廊坊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京津地区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成果在廊坊地区的孵化,要形成拥有核心科技资源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2)廊坊市以发展支柱新兴产业为目的,以服务京津地区的产业承接为服务基点,要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产业,逐步形成拥有廊坊特色的电子中关村;加快金属压延、食品加工和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提升对京津产业对接的承载平台,不断深化现有产业园区的机制创新,加快产业园区的协调发展,促进利益的合理分配,加快完善产业园区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共同发展,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4.实现与京津地区的合作共赢。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京津地区对其的影响,并且河北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地区经济高度发达,产业结构相当合理,京津地区本身就是全国性的增长极,京津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京津冀要保持各自特色,促进三个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1)产业方面,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为打造“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打好基础,“示范区”可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逐步发展,重点承接京津高新技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产业,重点是加快吸引北京高端技术人才聚集步伐,努力将其建成京津科研院所转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2)对于河北省的未来发展而言,承接首都医疗教育功能不仅意味着新兴产业领域的拓展,更有利于本地提高生活服务质量,增加吸引高端人才的筹码。为了建好首都医疗教育功能疏解承载区,首先要大力发展交通,加快推进京津冀城际铁路,加快京津冀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机场建设,缩短与京津的时空距离;其次要重视医疗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再次要做好规划布局,在选址方面增强承载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通达性,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的通勤成本;最后还要加强承载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医疗教育高端服务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河北省增长极培育的主要措施
1.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增长极培育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增长极发展初期,增长极城市需要集聚大量的生产要素,在此环节就需要政府发挥其作用,但是政府的管制也会限制增长极的发展。政府的干预政策如果没有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这样的干预政策并不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反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低效率与生产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增长极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为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社会经济情况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政府应明确自身的定位,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设,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企业的财政贴息等,为河北省增长极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一般来说,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对地方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贡献,是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飞跃的根本原因,而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前河北省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增加投入应该成为增长极培育的主要措施之一。(1)要保障增长极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投入的优先权,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将政府的创新资金更多地向增长极的创新主体倾斜,如增加这些城市科研经费的预算比例,增加对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等,鼓励增长极与周边开展产学研合作,改变仅对以技术研发为主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资助的思路,对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转化不同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均应予以资助,尤其是涉及到新产品生产与拓展市场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要多给予财政资金的支持。(2)对于政府投入而言,由于财政支出或税收减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十分明显,所以要从科技创新主体、组织与活动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出发,设计出具有不同阶段适应性的财政和税收工具,优惠政策要向处于研究开发期、成果转化期的科技创新主体倾斜,如税收方面应该研究更多的间接支持形式:通过对企业税基减免、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途径激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再有,要调整对增长极城市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准备在核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放宽准入的条件。政府要对增长极城市出台财政贴息政策,给予增长极城市进行经济建设时的贷款贴息政策,保证其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创新投资融资渠道,以便使增长极在培育的过程中拥有高效、便捷的金融资本,在此过程中,增长极城市的发展不仅要依赖当地金融机构的资本,还要积极与外界沟通,争取到外界资本以及民间资本的融入。
3.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虽然河北省人才总量规模并不算小,但人才不足仍然成为制约增长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增长极第一梯队的唐山和石家庄两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情况比较突出,创新型、复合型与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最为严重。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培养引进并举,集聚高素质创新人才,健全以高精尖人才为引领、各级各类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想实现人才引进在质量和规模上的目标,首要的是明确引进人才的重点、类别与层次性。就各增长极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引进本地产业发展中急需专业的、最好是兼具技术能力与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领军型人才,对这类人才要制定严格的选择标准,控制引进规模,以确保引进质量,(2)由于受到京津“回流效应”的影响,由于存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河北省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3)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区域内人才,为了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都应该增强其流动性,科研人员进入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扶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释:
①《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2015。
②河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河北经济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Francois Perroux. 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5):64-89.
[2]J Boudeville. Proble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M]. Edinburgh Unversity Press,1996:44-46.
[3]艾伯特·赫尔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20-123.
[4]萨利赫·卡迈勒.区域发展和增长中心的方法——产业化战略:马来西亚个案研究[J].亚洲国家增长极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1976,(7):79.
[5]汪霞.武汉市成为中部增长极核心的优势及发展对策[J].统计观察,2004,(2):77-78.
[6]华玉,邹艳梅,佟继英.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的定量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100-105.
[7]凌申.我国沿海经济低谷区增长极的培育——以江苏沿海开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10-13.
[8]孙根紧,丁志帆.增长极的选择与培育[J].理论观察,2011,(6):40-42.
[9]朱道才,陆林,晋秀龙,蔡善柱.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1,(5):551-555.
[10]张娟.基于空间引力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增长极选择研究[J].商业时代,2014,(14):140-141.
[11]童中贤,曾群华,马骏.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2,(4):85-96.
作者简介:宋之杰(1954-),男,黑龙江青冈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