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实现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条件分析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国研网 作者:郧彦辉 王道勇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提出“经济新常态”思想以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与引领新常态已经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从词义来看,“常态”一般是指一种延续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来看,“经济新常态”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尤其是相对于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已经不可维系这个常态而言的。可以说,“新常态”能否真正成为常态,唯有在延续一段时期如十几年几十年之后才能盖棺定论。在此期间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经济新常态。

从宏观上看,实现经济新常态,至少需要在经济、社会及心理等层面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其中,经济层面的关键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给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持续动力;社会层面的关键问题是社会建设能否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心理层面的关键问题是人民对改革的获得感是否会持续增强。

一、稳定的经济发展新动力

2009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个词,用以描述金融危机后欧美发达国家缓慢而痛苦的经济恢复过程,认为发达国家在摆脱危机后新出现的常态是低增长、高失业、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降低。从状态变迁来看,我国提“经济新常态”与这个词的最初之义有相通之处,但其核心要义是指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减速换挡,告别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型,要在全面改革、结构调整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重新寻找新的发展源泉。①

实现这一经济新常态最需要的直接宏观条件就是有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房地产业主要指标下降、进出口总额下降,等等。其主要原因是需求层面的发展动力已见底,必须从供给方面寻找新动力。在此关键时期,中央提出并实践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当前和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型动力。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希望通过去产能、减政放权等“减法”来赢得市场活力的“乘法”;同时也做“加法”,希图在投资、外贸等对经济拉动力已经见顶的背景下,通过增加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来拉动消费,通过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形成创新氛围和创新能力。

应当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供新型动力,但不必然会提供新型动力。在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上,当前值得警惕的是要防止出现“旧的已去,新的不来”的局面。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不确定性。一是在做“减法”的过程中,要防止使政府官员从“为官乱为”走向“为官不为”。在过去的数十年,地方政府“锦标赛”式的竞争机制②,使官员们全身心地投身于促进经济发展之中。如果在权利下放和高压反腐的背景下,官员的积极性下降但市场的活力却没有相应上升,这种“减法”改革将很难提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要防止在寻找消费增长点的过程中,虚假的经济增长点占据主导地位,诸如鼓励农民工买房、电商下乡、微刺激等好政策好思路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走偏,都有可能不能真正拉动消费,反而最终让弱者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买单。三是要防止创新成为一场新的政绩运动。由于传统中国职业文化的负面影响、单位体制遗留的体制崇拜症、持续改革导致风险规避意识日趋强烈,以及创业与创新的外部条件部分缺失等原因,全民创业创新要在短期内找到突破点将非常艰难。

未来,要实现经济新常态,需要在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这一宏观条件方面不断着力。一方面,要让改革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一种信仰。也就是说,要让改革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有人都要真正认识到,只有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顺应经济改革的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要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要明确领导责任,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形成促进创新的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民生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理论上,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不改善民生只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谈不上“发展”。实现经济新常态的最终目标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分好“蛋糕”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劲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在民生等社会各领域内还存在很多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不平则鸣。可以说,只有不断改善民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大多数人,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才能营造出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改善民生也必须与经济供给能力相匹配。做大“蛋糕”是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改善民生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③

在实践中,过去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脚长,一条脚短”所带来的危害。未来,还需进一步认识到,即使两条脚一样长,但步伐不协调危害也非常巨大。具体而言,未来改善民生的步伐放缓甚至停滞是不可行的,但如果仍然像过去十几年那样大规模改善民生,也可能导致经济发展无法走向稳定的新常态。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了温和增长期,GDP增速从年均10%下降为7%左右,未来随着GDP总盘子不断增大,经济增速还有可能下降,人们从经济增速中直接获得快速的民生改善的可能性下降。另一方面,连续十年的快速改善民生已经使民生占据了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甚至一些地方超前式的民生制度建设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发展空间,这种赶超式的民生改善短期内是有必要的,但却不可能长期持续,否则等待我们的必将是人民的福利需求刚性增长而经济实际供给能力却不断下降的窘境。

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者间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民生建设方面进行有重点的调整。一是在民生建设的方向上,从过去的“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现在很多民生制度如全民医疗甚至是全民养老、应保尽保等目标都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全覆盖,从无到有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关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有到多”,还是“从有到好”?当然,后者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未来更应重视的是民生建设的公平性问题,关心民生是否可持续性问题等。二是在民生制度的建设重心上,从过去的增量改革走向了存量改革。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民生建设以制度覆盖为主,这种建设不直接伤及强势群体的利益却能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但由于福利制度具有明显的不可消减的制度刚性,福利资源的供给能力也不可能无尽地提升,因此,民生建设必然涉及到对现有资源的再配置,如教育改革早期主要是“普九”、高校扩招等,而现在却是优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建设无择校城市、异地高考等改革,是在突破利益固化,进行存量改革。三是在民生建设的深度上,民生建设已经从浅层的制度创新进入了价值深层的变革。未来的民生建设除了资源、制度、体制改革外,还需要进行价值取向的改革,需要建立许多新理念,如要从过去的道义式民生理念转向义务式民生理念,树立起不同群体之间利益让渡理念,树立起社会合作理念,等等。

三、改革获得感持续增强

获得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直接指标之一,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社会心支撑因素。持续增强的改革获得感,能提供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会形成进一步改革的共识和合力。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改革触及群体利益后,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广泛支持,对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尤其关键。因此,实现经济新常态还需要一个宏观条件,那就是在社会心理层面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持续增强。

从概念上看,“获得”与“获得感”,或者说实际收益与获得感之间会有较大差距。现实中也是如此,有时获得多但获得感却会偏低,有时获得少但获得感却挺强,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最终的幸福感的是获得感,而不是实际收益。当前,我国一些社会群体的改革获得感偏低。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表明,最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居民一直存在着社会经济地位普遍偏低的情况。调查表明,2011年中国有44%的人口认为是社会中层,而印度有57.4%的人、巴西有57.5%的人自认为是社会的中层。再如,大部分网民都自认为是可怜的“屌丝”。这种客观地位明显高于主观评价的心理倾向,使其无法对改革、对自我、对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客观评价,更不会成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力量。④

改革获得感偏低的原因主要存在于社会心理层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水涨船高效应,长期形成的是只涨不跌的心理预期,即使自身不太努力,对“减少”、“下降”等形势也没有充分心理准备。二是收获的边际效益递减,长期持续的收益使同一份收益带来的满足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不少社会成员开始有一种收益疲劳症。三是中国一直处于改革状态,不少社会成员感觉没有任何事物是长期确定的,没有任何收益是永久不变的,因此不安全感和相对剥夺感尤其突出。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增强人民对改革的“获得感”。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获得”,即未来的改革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让人民共享;“感”,即在社会心理层面让人民感觉自己获得的确实不少。未来,为了使所有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让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为了维持和支撑经济新常态,就必须对极化的社会心理进行积极干预、引导和消弭,主要有:一是全体人民都树立起劳动致富的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引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一勤天下无难事”,要让全体人民都意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⑤二是鼓励甚至是动员精英群体参与存量改革,促使其成为存量改革的推进者。精英群体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意识到存量改革短期内可能会伤及自身的部分利益,但却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精英群体还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应当主动配合政府进行利益格局的调整,甚至主动进行部分利益的让渡。三是以社会政策体系建设推进中等收入者融入主流社会。对成长中的社会中等收入群体进行积极的引导,注意培养积极向上、认同主流价值观、积极参与以及理性表达的意识。四是让弱势群体在永不绝望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妥协意识。弱势群体要意识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任何利益诉求的满足都只是相对的满足而非绝对的满足;弱势群体自身也应当依法行事,要有与强势群体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合作、让步和妥协的心理准备。弱势群体还要树立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意识。唯有如此,弱势群体才会获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不同群体间才会真正愿意平等地进行协商合作,让互利共赢与和谐共生成为社会主流心态,从而最终形成一个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新常态。

小结

可以说,实现经济新常态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立足经济,同时在各个层面营造有利于经济新常态的宏观条件。在经济方面,未来能否真正实现中央规划和人民期待,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新动力。但可以预期,在经济发展新旧动力交接时期,如果民生改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如果人民对改革的获得感在增强,那么经济转型的风险就不会转移至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同时,如果社会心理层面的相对满足感不断增强,也会投射到经济领域,从而助力经济新常态的确立和持续,丰富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未来几年间,只有从各个层面共同着力,逐步实现经济、社会与心理等各个层面的新常态,才能为“后小康社会”建设开好局,才能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注释:

①张茉楠:《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周期与增长拐点》,《发展研究》2015年第9期。

②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③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110、110页。

④王道勇:《警惕社会心理极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