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全球创新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2016年06月16日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马名杰

 21世纪以来,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性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创新全球化和多极化日益凸显,创新活动的新版图渐趋形成。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技术追赶提速,以东亚为核心的亚洲创新崛起,是新的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标志。另一趋势性特征,是全球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依赖度的大幅提高。“加强研发,重视创新,投资未来”成为国家和大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的增长趋势与徘徊低迷的经济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重大趋势性变化将对今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分工和增长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一、全球创新格局变化的趋势性特征

 (一)全球进入高强度研发时代,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科技发展

 1.全球研发投入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加速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整个80年代期间,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热潮推动了全球研发的加速增长。仅在1996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全球研发投入就翻了一番。

 2.国际金融危机对创新活动产生了短暂冲击,目前全球创新动力已基本恢复。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的研发活动受到明显冲击。许多OECD国家政府研发支出停止增长甚至出现萎缩,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研发投入也受到抑制。2008年至2012年,OECD国家研发支出年增长仅为1.6%,是2001年至2008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研发积极性下降直接导致了全球专利申请数量的下滑。2009年,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申请数量出现了自《专利合作条约》生效30年以来的首次大幅下降。

 全球研发活力的复苏从2011年前后开始,目前已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企业研发投入也恢复到危机前3%的年增长率。2015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同比增幅超过5%,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最大增幅。PCT专利申请总量于2010年迅速恢复到2008年前的水平。尽管如此,金融危机对技术发展的短暂冲击仍对全球经济的未来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后果有待观察。

 (二)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形成,开放与合作创新日益普遍

 受经济全球化、新兴经济体崛起、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多种因素影响,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不再局限于独立的内部研发,而是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技术和资本等各种手段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创新组织模式的变化提升了全球创新的速度和效率。

 1.研发组织模式向全球化和专业化发展。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企业中,有94%的企业在海外开展研发。在研发全球化过程中,研发合作不断增多并形成专业分工。企业研发外包渐成趋势,专业研发服务部门不断扩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消费电子独立设计企业、第三方设计公司、软件研发外包企业、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等研发新业态不断出现,从而促进了研发活动的效率提升。

 2.人才跨国流动规模扩大,国际流向渐趋多元。尽管自由流动的全球劳动市场尚未形成,但科技人员、企业家和创业者等各类人才跨越国境,寻求研究、创业和投资机会的趋势正在增强。随着全球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府致力于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鼓励政策。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高层次人才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调查显示,美国几乎是各国科学家的首选移居地,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科学家有38%来自海外。瑞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很强吸引力,其外籍科学家比例甚至高于美国。留学生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国际留学生规模在2000年至2010年间翻了一番(见图1)。发达国家凭借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制度,吸引了绝大部分国际学生。其中,美国和欧洲是留学首选。仅到美国就读理工科博士课程的国际学生就占近一半,英国(9%),法国(7%)和澳大利亚(4.6%)分列其后

2142813.jpg

图1  世界及主要地区国外注册学生数量的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OECD,Educatioin at a Glance 2012。

 其次,国际创业网络正在形成。跨国创业是新兴的人才流动模式。跨国创业不仅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良好的创业生态对其更具吸引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创业环境方面有较强优势,成为高端跨国创业者的集聚地。一些发达国家推出了跨国创业吸引计划,如加拿大出台了创业签证政策,英国提出“全球创业人才计划”等。

 第三,人才的国际流向呈多元化。发达国家之间人才流动逐渐由“单向”向“双向”转变。近年来,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争取本国人才回流的同时,采取选择性的移民鼓励政策吸引其他发达国家的人才“逆流”。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出台了吸引外国人才的政策,美国的人才流入霸主地位正受到挑战。此外,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回流已经出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大幅增强了本国的吸引力,留学人员和海外移民归国创业和工作的趋势增强。

2142814.jpg

图2  世界知识产权贸易的增长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技术成果的跨国流动速度加快。以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为例,1981-2011年,世界知识产权贸易年均增长11%,高于同期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4个百分点,而且在2000年后呈加速增长趋势(见图2)。

 (三)创新呈多极化趋势,全球技术力量对比悄然生变

 1.研发投入和技术产出多极化。21世纪以来,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角的全球创新版图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研发和创新活动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在20世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研发支出占世界份额80%以上。到2007年,以上五国研发支出的份额已经低于70%。从OECD成员国的角度看,OECD国家在全球研发支出中的比重也从10年前的90%下降至目前的70%左右。与此相反,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在全球的研发份额逐年上升

 研发多极化必然导致技术产出的多极化。美国专利是衡量各国专利水平的重要标杆。20世纪80年代,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授权的发明专利由78个经济体获得。到2010年,USPTO授权发明专利由130个经济体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专利申请国构成和比重也呈相同变化趋势。

 创新格局的变化同样发生在洲际层面。除北美的创新格局变化不大外,北欧国家栖身欧洲乃至全球创新前列。此外,其他地区的创新领导者也已基本形成,包括中日韩在东亚、印度在南亚、新加坡在东南亚、以色列和土耳其在西亚,以及南非在非洲、巴西在南美的创新领导地位。

 2.新兴经济体技术能力上升,发达国家领先优势相对下降。创新多极化表明新兴经济体的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其比较优势正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新优势转换。新兴经济体的技术追赶自2000年后明显提速,与发达国家在部分领域缩小了差距。根据OECD显性技术优势指数(2008-2010),中国、土耳其、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优势技术领域在增多,美、德、英等传统上的技术领先国家在24个领域的领先优势有所下降。

 3.亚洲创新崛起,在全球创新中的地位将继续上升。亚洲创新地位的迅速提高改变了全球创新格局。首先,亚洲已成为全球研发重心。2000年以来,亚洲研发支出高速扩张,并在2009年(包括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发支出)首次超过美国,占当时全球份额的32%。目前,亚洲研发由中、日、韩主导,印度和新加坡上升势头强劲。

 企业研发布局变化是推动亚洲创新地位上升的重要动力。2015年,亚洲超过北美和欧洲,成为企业研发支出最高的地区,也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资的首选地,从而改变了2007年以来欧洲第一、北美第二,亚洲第三的企业研发格局。特别是,非亚洲企业研发支出占到52%,显示出亚洲创新资源对跨国研发的较强吸引力,以及跨国公司对亚洲发展前景的信心。

 亚洲创新地位的上升还表现在专利申请数量的高速增长。金融危机后全球专利水平的恢复,主要归功于亚洲尤其是东亚的贡献。正是东北亚地区专利申请量的急速攀升,弥补了其他经济体专利申请量停滞或下降的不足。

 如今的亚洲已不仅是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制造基地,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活跃区。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加速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下,亚洲正向全球创新的又一核心地带发展。未来的亚洲将很可能产生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城市。

 (四)跨国公司主导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价值链。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跨国公司在资金实力、研发能力、技术储备和人才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近十多年来的创新态势相当积极。

 1.始终保持高研发投入,且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企业研发。全球500强的研发支出占全球份额65%以上。跨国公司研发有很强的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领域。如,在全美投资规模最大的前100名企业中,研发强度平均在12%以上。其中,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强度高达47%

 2.从生产全球化向研发全球化升级。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经历了短暂衰退。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创新资源的步伐在加快。因为全球配置研发资源可以为跨国公司带来更高回报。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在海外投资国进行一些前沿和核心的研发活动,为所在国享受到前沿技术的外溢效应带来了契机。但跨国公司战略性和核心技术研发的重心仍在母国。

 3.海外研发投资目的地更加分散,从“在新兴国家制造”向“在新兴国家创新”发展。新兴经济体对技术资产和人才的长期投资丰富了本国创新资源,使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之外有了更多选择。其结果是跨国公司在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比重明显下降,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投入比重大幅上升。传统上的在发达国家研发、在发展中国家加工的国际生产格局正在改变。

 (五)创新格局变化对全球增长和国际分工影响深远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言,当今世界乃至未来二三十年都将处于转型期,其核心标志是财富和经济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创新格局的变化显示了相同趋势,其必将对世界经济前景和格局,以及国际分工产生深远影响。

 1.全球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创新格局变化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创新投入者更多,创新投入力度更大,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更高,从而使全球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以更快的速度提升。展望未来,尽管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全球研发支出的增长可能会有所波动,但全球研发投入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与研发投入高度相关的专利等技术成果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球创新格局的变化仍将持续。一方面,技术创新对世界经济增长将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低经济增长与全球创新能力提升的“矛盾”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但从长期看,全球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将对世界经济复苏发挥积极作用。

 二、在全球创新变局中加速中国创新

 (一)中国将对创新格局变化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近十多年来,中国研发投入、科技产出和技术能力的快速增长是改变亚洲乃至全球创新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去除中国因素后,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技术产出方面,新兴经济体对全球创新格局变化的贡献都大幅减少。据OECD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2019年前后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尽管还存在制约创新的诸多障碍,但中国的技术能力及其国际影响力已不容忽视。中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不仅影响着自身发展,也将对全球创新活动的分布、强度和方式等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创新格局变化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处于技术追赶后半程,进入世界前沿的科技领域将逐步增多。中国在一些技术领域正向领军国家迈进。据美国巴特尔公司与《研发杂志》开展的全球调查,在影响未来研发走向的十大关键性领域中,中国全部进入研发领先国家前5位(见下表)。中国有望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局部技术领先。

全球研究人员评出的研发领军国家

QQ截图20160616145703.jpg

 创新全球化和多极化有利于我国以多种方式利用海外高端要素,在开放创新中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走出去”,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弥补国内技术和人才短板。资料来源:Battelle,“2013 GlobalR&D Funding  Forecast”。

 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创新崛起为中国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和开展技术合作提供了机遇,但新兴经济体技术能力的提升也对中国形成了赶超之势。我国中低端生产环节将向其他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价值链中低端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从而驱动中国企业加速向中高端升级。更多中国企业将面对与发达国家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的直接竞争,这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提高创新体系效率,改善创新环境,在世界创新变局中力争主动

对我国而言,要在创新要素配置全球化,开放与合作创新日益普遍的趋势下,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创新变局中争取主动,一方面要有较强的核心技术能力,具备整合资源的实力和筹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开放的创新政策体系。一是继续提高科技投入强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夯实创新发展的科技基础。二是推进落实科技管理体制、成果转化机制和科研组织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改变创新体系长期低效运行的现状;重点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关键环节的改革,使创新环境改善在较短时期内取得成效。三是消除制约科研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和活动跨境流动与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创新政策体系。

注释:

①中小企业是活跃创新的积极力量,但大企业是各国和全球研发及创新的主导者,本报告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创新态势。

②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2014年)。GE企业调查(2012)也显示,金融危机对企业研发投入和融资、企业冒险文化(企业趋于保守)和政府政策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③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2014年)。

④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2015年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

⑤理查德·范·诺登:“科研人才环球流动大调查”,http://www.infzm.com/content/83587,《环球科学》。

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科学报告》.

⑦汤森路透集团2013年研究报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韩国的全球研究与创新影响研究》。

⑧显性技术优势指数的含义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个技术领域所占的PCT专利份额占全部PCT专利的份额。

⑨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2015年全球创新1000强》。

⑩美国产业研究院(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⑾据普华永道思略特公司研究,那些在低成本国家研发活跃的跨国企业,其毛利比竞争对手高出20%,销售收入增长则高出10%。

⑿中国崛起也是加速世界经济中心东移的主要因素。2010年中国占亚洲经济比重达到36.1%,取代日本(33.7%)成为亚洲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尽管新兴经济体创新日益活跃,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创新格局的态势仍将持续。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创新能力增强,将使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创新竞争更加激烈。但发达国家仍拥有巨大的存量知识资产,掌握着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主动权;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仍主导着全球生产体系,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高端要素向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趋势仍难以改变。在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仍将是全球科学技术的主要源头、人才高地和全球创新的核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