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7年09月05日 来源:国研网 作者: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周海英
一、我国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现状
(一)我国区域创新现状
为了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不同等级的创新发展区域,如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等。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置了本级行政区内的创新示范区。这些创新区域虽然有很多未能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但也有一些创新示范区成功地推动了区域的创新发展。2006—2010年,我国创新示范区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3%。2010年后,国家对各地区的创新示范区发展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性措施,以期改变过去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发展方式,创新示范区数量的增长速度放缓(见表-1)。但是,从我国创新发展示范区的保有量来看,当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大中城市至少有一个区域创新示范点的发展布局。整体而言,区域创新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我国区域发展现状
我国不同地区因为资源环境上的差异,发展条件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别。根据我国国土资源空间区划的设置,我国划分为中、东、西三大区域,在不同的区域内部存在次一级的发展区域。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根据各省区市公布的数据来看,省会城市和少数核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我国区域发展整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区域的发展差异不断扩大(见图-1)。
二、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发展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来实现。(1)改进经济发展要素的状态和功能。利用技术创新可以对原有的经济发展要素进行改造,从而使得原本低价值或低效益的要素变得更具有价值。例如,在低技术生产背景下钢铁企业生产的粗钢价值量较低,但通过技术创新在钢铁中加入某些微量元素后,可以制作成硅钢等多种类型的特种钢材。这些钢材的价值量较高,并且市场竞争力也较强。(2)引起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宏观角度来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集约与粗放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决定这些区域能否顺利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引导区域经济制度改变。经济制度作为与经济发展配套的上层建筑,当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的经济基础,与之相应的经济制度也会发生改变。这种经济制度的改变往往是向着更加高级的方向演化。
(二)产业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区域的整体发展。一般而言,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往往伴随着高度优化的产业结构。而要实现这种高度优化的产业机构,必须有相应的产业创新来支撑。(1)产业创新推动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产业创新能够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存在能够对区域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提档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的现代化发展。(2)产业创新推动产业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原来的分散式产业结构往往难以实现对区域发展的持续促进。产业创新能够将不同的产业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模式,给传统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促进区域发展。
(三)文化创新能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于文化而形成的软实力是区域发展的内在保障。文化创新力直接表现为本区域的企业和人才是否敢于攀登科技高峰,是否敢于面对激烈的市场挑战。文化创新能够保持区域的发展活力,避免本区域的发展陷入僵化。
三、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存在问题
(一)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政治、文化与制度因素。首先,政治因素对区域创新起到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一个区域的发展政策是支持创新的,并且有实际的支持措施,那么区域内的创新实现就更加具有可行性。相反,如果区域政策对创新持否定态度或不鼓励态度,那么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变得十分缓慢。其次,区域文化深刻影响区域创新。一个区域如果对创新持有鼓励和热衷的态度,那么该区域的创新发展就变得更加具备可能性。如果区域对于创新有更多的包容性,能够包容创新失败,那么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最后,区域的发展制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区域的创新发展状况。
2.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能够给区域的发展带来管理、产品生产等技术。这种技术的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区域的创新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也在快速增长。我国不同地区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东南沿海城市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较高,年均增长速度也较快。而武汉或成都这样的中西部城市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低,且年增长速度也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
3.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让企业认识到,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需求才能实现吸纳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的目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良好的品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潜在顾客。而顾客的差评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区域创新发展而言,更多的是带来一种实现工具以及转变其传统的发展观念。
(二)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外商直接投资背景下技术溢出的制约问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获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在某些地区这种不足所表现出来的影响较为显著,技术溢出额容易增大,使得有限的技术市场被外商所占领。这就使得区域大量的初始投资缺乏生存的空间,从而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市场垄断以后,他们会制定更高的技术进入门槛,从而进一步挤出国内的投资者。例如,那些国外资本所建立的商贸流通业往往具备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社会品牌影响力。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外资商贸流通企业逐步形成了对市场的定价。这使得我国商贸流通业不得不接受外商企业的定价,从而接受其“领导”。这样造成我国商贸流通业被国外企业控制,使得整个产业受国外企业制约,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最需要外资支持的不是主要的大城市和沿海城市,而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中小城市,但外资不愿意进入这些地方。大量的外资向资本积累相对充足的少数城市集中,这就使得不同区域的创新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未能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在区域发展中,传统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很多中小企业无需对外融资就能够实现生产的资金支持。而在区域创新发展的生产中,生产资金需求量变得十分巨大,购买新生产设备以及采用新的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银行往往只能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少量的贷款,这与区域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量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能够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其功能的合理发挥。首先,政府应当严格审批外商直接投资,防止有的外商企业借用这种投资机会,从事其他不合法的盈利活动。其次,科学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地区的投资,引导其进入中西部资金较为缺乏的地区。最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范围和经营范围进行合理界定。一方面,要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发挥其带动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对其盲目的扩展进行限制。
(二)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发展金融支持环境
随着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区域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量。为此,必须创新融资方式。政府要修改金融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的政策和限制性条件,从而让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金融市场。政府还要不断地创新区域发展的融资模式,从而使得区域中的各类企业和个体户能够更好地融资。当前影响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中融资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类金融机构在融资上的限制性措施较多。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根据社会的具体发展特点,在信贷资金的申请上进行创新,从而为有需要的主体提供更多的可借贷资金。此外,对于那些发生违约的款项政府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补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加强人才培养
要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实现人才保障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条件。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区域创新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政府部门应当在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内容,保障教育投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实现增长。政府还应当适当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本的培训领域,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在进行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时要有所差别,对于中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要实现人力资本投入的倾斜。
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