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加强科技创新的思考

2017年08月18日 来源:《农业科技管理》 作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张晓 张春锋 宋健 李岩 董文琦 胡木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创造性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文章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系统分析,认为省级农科院加快科技创新,应以更宽视野谋划,以大局意识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在改革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1 系统认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

1.1 用辩证思维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6 000亿kg[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提高到目前的56%以上[2]。但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凸显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主要农产品已由供需紧张转向紧平衡状态,部分品种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农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农业要素配置不合理、农业资源环境超载、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3]。认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突出“重点论”。一方面,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地下水的超采,生产了大量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产品,造成了产出来却卖不出去,或卖不上好价钱的窘境。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在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攻方向应由单纯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重点是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速创新、加快转化,发挥科技驱动的作用。

1.2 用系统思维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强调专业性,又存在区域性。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思考。据统计,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55.1 kg/人[4],远超《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人均粮食目标消费量135.0  kg/人的标准;而河北省人均豆类占有量为0.7  kg/人,远低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人均豆类目标消费量13.0  kg/人的标准。优化农业结构,为加快粮经饲协调发展、推进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空间,应系统谋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的学科布局,加快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应全方位研发产出高效、便于操作、综合配套的集成技术,为设施农业提供服务;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为大规模实施节水农业、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开辟了新路径,应系统研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植模式及配套农业机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5]。

1.3 用战略思维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河北省耕地总量655.12万  hm2,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85%;人均占有耕地0.09 hm2/人,与0.10  hm2/人的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基本持平。而水资源总量为106.16亿 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3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4.27  m3/人,远低于1 998.64  m3/人的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必须瞄准节本增效、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解决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关键技术问题,培育提高生产率的重大成果,发展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新技术、新模式。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念好调、提、融“三字经”:调,即加快调整学科方向和科研布局,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新技术研究,淘汰不适宜的研究内容;提,即提档升级,围绕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农业节本增效,研究优质稳产、节水节肥等新成果、新技术,打造“生态产品”;融,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树立“大农业”的概念,利用“互联网+”、“生态+”等模式,推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6]。

2 以更宽视野谋划农业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需要准确理解,全面把握,用新的理念开辟新的领域。

2.1 认清新形势,把握新主线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已经步入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2016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虽然总体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但较往年已经明显放缓。针对新形势、新要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摒弃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化,实现由满足“量”的需求向满足“质”的需求转变。“问题导向”和“质量兴农”是两大关键词,“农民增收”则是落脚点,“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和体制机制创新”是有效途径[7]。河北省明确提出全省农业工作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这是全面把握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农业发展新形势提出的战略举措,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好发展的新主线。

2.2 转变新思路,找准新方向 河北省化肥、农药生产要素施用总量为335.61万t和8.63万 t[8],分别占全国施用总量的5.60%和4.78%,位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九位。围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科技创新,应改变思维定式,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调整科研方向,更加关注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效益”。应在绿色高效、节本降耗、循环利用上寻求突破,服务、支撑、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对接农业产业重大需求,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壮大培育新业态、新动能[9]。应根据粮经饲种植结构优化布局,遵循市场需求和问题导向,调整育种工作重心和学科结构布局;按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围绕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工作,把节水当作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突破;应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坚持“质量兴农”,完善标准检测检验服务体系;围绕品牌创建,把“工匠精神”和“作品意识”渗透到科技创新工作的每个环节,打造标志性的“精品”。

2.3 明确新任务,推进新发展 在京津冀22万km2国土一体化规划中,京津只有不到3万km2,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农业必然拓展空间。河北省南北跨6个纬度,有高山、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多种地貌,多类型为主要特征[10]。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上,应更注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围绕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发挥科技驱动的作用;在协调发展上,更注重发展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新技术、新模式,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在绿色发展上,更注重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围绕水资源利用、化肥农药零增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工作;在开放发展上,更注重扩大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结合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推进信息沟通、科技协同;在共享发展上,更注重“五位一体”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的典型样板,开展精准科技脱贫攻坚,助力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3 以大局意识实现重点突破

大局意识是分析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基础。把握改革形势、谋划创新发展,应以大局意识,关注新变化、分析新情况、应对新挑战,重点在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上寻求突破。

3.1 在科技创新上,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抓基础。聚焦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等科技问题,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大豆、杂粮杂豆等优质稳产主粮作物选育,加速蔬菜瓜果、食用菌、中草药等特色作物研究,加强适宜生态循环的优质专用品种、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的综合配套,用成龙配套的科技成果引领农业发展;特别应重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争取,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抓平台。着眼培育优势学科、建设优势团队,更加关注国家科学试验站建设动态,做好组织申报;按照“建、管、用”的要求,发挥现有平台支撑作用;着眼示范引领,完善一批试验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打造试验示范集中展示的转化平台、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创新平台、现代农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领地。三是抓人才。按照创建优势学科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聚焦京津冀协同战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对接京津、全力融入京津、全面借力京津,打造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优化配置的战略重地。

3.2 在科技服务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在服务理念上,由“助推”转变为“引领”,培植、壮大一批地方农业主导产业。重点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通过科技要素的持续注入,建设一批“技术过得硬、示范效果好、农民评价高”的示范基地,打造成果就地转化、项目直接落地、服务不断跟进的“基层农科院”。二是在服务模式上,由“上浮”转变为“下沉”,发挥学科优势,下移工作重心,深入对接科技服务基地和平台。重点探索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服务体系+农业大户”的链条式服务新模式。三是在服务成效上,由“盆景”转变为“风景”,着力培育一批产品质量优、竞争实力强、市场知名度高的产业品牌。重点在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区,建设一批高端蔬菜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围绕扶贫攻坚,在太行山、燕山地区布局高标准综合示范区;针对盐碱地农业,构建原土绿化示范样板;通过强化现代信息服务,促进全省农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3.3 在成果转化上,构建三个机制 一是激励机制。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贯彻落实,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把国家和省促进科技创新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文件落到实处,探索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二是评价机制。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评价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全方位的总体评价[11];在职称评聘等制度上,更加重视诚信、奉献、效益,鼓励科研人员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的高尚精神,更多地把论文写在河北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之中。三是对接机制。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机制,健全与京津科研单位的协同机制,加大科技要素投入力度,加快京津成果在河北的转化,为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另外,要拓展试验站功能,逐步打造集试验示范、研发应用、科普宣传、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

参考文献:

[1]李文学.耕地需要休养生息[J].农村工作通讯,2016(20):28

[2]梁丽娜,刘宝存,赵同科,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6(5):45-47

[3]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6(7):29-33

[4]王慧军,吕丽华,李英杰,等.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204-207

[5]周蓉.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科技支撑[J].中国农村科技,2016(5):26-29

[6]刘蓉蓉,徐志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6(5):11-14

[7]唐珂.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农业科技管理,2015(5):1-5

[8]李秀荣,夏玉玲,崔莹莹,等.基于面源污染的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2):157-160

[9]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10]李娜.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5):44-45

[11]董文琦,张春锋,胡木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5(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