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实证分析

2017年08月16日 来源:国研网 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

一、双向互动模式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

(一)互动机制研究

双向互动模式即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城镇以其集聚效应对工业持续增长起拉动作用,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要求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随着城镇化发展,国外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如Krugman(1991)要素迁移驱动模型,Black and Henderson(1999)内生经济增长城市化模型。Krugman的要素迁移驱动模型,是在一定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水平情形下描述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集中和分散的,但其关于集中和分散机制的认识无疑有助于理解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该模型不存在区域内部农村部门向城市部门的劳动力迁移,只有城市部门内部的区际劳动力迁移。Black and Henderson在城市化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外部性城市增长模型,它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规模经济为基础研究了城市结构下的内生经济增长。

在国外城市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关系。李培祥,李诚固(2003)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及城镇化的演变阶段,并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蔡玉倩等(2009)运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证。多淑杰(2013)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速度过快不利于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而城镇化质量提升对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具有积极作用。

(二)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就业,基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强大吸纳作用,大部分研究落在城镇化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曾芬钰(2002)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镇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互不相关的平行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会优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伴随经济发展在逐步提高,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下降速度快于第三产业。都沁军(2005)、王建军(2006)均认为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会发生变化,丛海彬(2007)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要强于第二产业。随后的实证研究也说明第三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日益成为主导产业。尹继东与张文(2007)建立了一个双重演进模型,即“两产业三部门”模型,分析表明加快城镇非农部门,即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其达到集聚效应,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陈立俊、王克强(2010)通过用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通过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不现实,目前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Muhammad Shahbaz(2012)等检验了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促进工业化、刺激消费有积极的作用,进而说明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二、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城镇化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表现,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镇化水平越高,其二者是相互正向促进的关系;其次,城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转移速度越快,转移比例越高,则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城镇化是由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第四,城镇化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演变

谢文慧(2002)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从现代经济的发展来看,产业部门已突破了物质生产领域,包括了全部国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产业结构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中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结构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会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结构的变化,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产出构成将随之发生转变。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产业转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自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必然选择。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这三种力量依次处于主导地位。城镇化的实质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因此,就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镇化的变动。

(三)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 

城镇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个非农业部门转移。

1.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城镇化能优化产业结构,使三次产业的比例顺序向“三二一”比重发展演化,使各次产业内部得到优化。作用机理如下:第一,城镇化可以缓解过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业升级。当前,农村有数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化会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不但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流向问题,而且农业的生产率也会提高。根据生产函数可以知道农业的生产率会提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可以促使农民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从而为走集约化农业开辟农民致富增收新途径。第二,城镇可以利用其集聚效应创造多样化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首先,城镇化可以创造大量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工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在农村,居民消费单一,消费的目的主要是维持人类生存的要求。而在城镇,居民消费范围会扩大,消费层次会提高,例如城镇居民的消费会从餐饮、住房等过渡到教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金融等。这样,城镇化既会拉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又能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了服务业的总体升级。其次,城镇化可以创造大量的投资需求。大量剩余劳动力涌进城镇,就会要求城镇有容纳这些人口的能力,从而住房、基础配套设施等都要逐步完善。住房和基建的投资需求会促进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增加,并且这些投资也将会带动钢铁等工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的健康发展有推动作用 

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它还包括城市功能的提升、绿色环保等内容,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必不可少,这里介绍两类调整。一种是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这种调整是两次产业之间的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来受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的影响,城镇的核心就是工业,而且工业在城镇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城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淘汰,因为工业生产的技术会变革,促使一部分职员失业,这些失业者往往会选择从事服务业;另外还因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服务方面的享受。这两个原因都要求服务业替代工业在城镇中的核心地位。国际上也已证明,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是以服务业为中心。第二种调整是服务业内部的调整。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强烈依赖于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而不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越发达,城镇化的深层内涵就越显著。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有了很大调整。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能否由大变强,关系到经济发展能否惠及全体民众,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中央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主要战略保证措施。新型城镇化将涉及全国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附1),地域宽大,涉及面广,项目种类多,有中央政策支持,有资金筹措渠道,我国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将顺利实现目标,并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图1:1996-2015年就业结构图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而且第一、三产业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随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到了2014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已经超过第一产业。

图2:1996-2015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三大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来看,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从1996年的50.5:23.5:26.0调整至2015年的28.3:29.3:42.4。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34820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21919万人;第二产业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由1996年的162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22693万人,增加了1.4倍,这从绝对意义上表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增加;与第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呈现出就业增长迅速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996年的17927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32839万人,增加了1.8倍,是整个经济转型期间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部门。

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动

表1:1996-2015年产值结构表


时间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GDP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996年

13878.3

33828.1

24107.2

71813.6

1997年

14265.2

37546.0

27903.8

79715.0

1998年

14618.7

39018.5

31558.3

85195.5

1999年

14549.0

41080.9

34934.5

90564.4

2000年

14717.4

45664.8

39897.9

100280.1

2001年

15502.5

49660.7

45700.0

110863.1

2002年

16190.2

54105.5

51421.7

121717.4

2003年

16970.2

62697.4

57754.4

137422.0

2004年

20904.3

74286.9

66648.9

161840.2

2005年

21806.7

88084.4

77427.8

187318.9

2006年

23317.0

104361.8

91759.7

219438.5

2007年

27788.0

126633.6

115810.7

270232.3

2008年

32753.2

149956.6

136805.8

319515.5

2009年

34161.8

160171.7

154747.9

349081.4

2010年

39362.6

191629.8

182038.0

413030.3

2011年

46163.1

227038.8

216098.6

489300.6

2012年

50902.3

244643.3

244821.9

540367.4

2013年

55329.1

261956.1

277959.3

595244.4

2014年

58343.5

277571.8

308058.6

643974.0

2015年

60862.1

282040.3

346149.7

689052.1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较慢。

图3:1996-2015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才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同时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过程

(一)采用就业人员比重与城镇化关系

表2:1996-2015年城镇化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时间

城镇化水平U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S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T

1996年

30.5

23.5

26.0

1997年

31.9

23.7

26.4

1998年

33.4

23.5

26.7

1999年

34.8

23.0

26.9

2000年

36.2

22.5

27.5

2001年

37.7

22.3

27.7

2002年

39.1

21.4

28.6

2003年

40.5

21.6

29.3

2004年

41.8

22.5

30.6

2005年

43.0

23.8

31.4

2006年

44.3

25.2

32.2

2007年

45.9

26.8

32.4

2008年

47.0

27.2

33.2

2009年

48.3

27.8

34.1

2010年

49.9

28.7

34.6

2011年

51.3

29.5

35.7

2012年

52.6

30.3

36.1

2013年

53.7

30.1

38.5

2014年

54.8

29.9

40.6

2015年

56.1

29.3

42.4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U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S和T分别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城镇化过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种就业结构的转移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体现。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逐步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这种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回归模型:

其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S和T分别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来衡量,是待估计参数,为误差项。

数据来源:根据Eviews7.0的结果

利用表4中1996年-2015年的数据得出的回归模型①为:

                                            (-2.4205)  (0.7260)  (7.3805)

  ,DW=0.2746,F=141.2502

(二)采用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城镇化关系

表3:1996-2015年城镇化水平,第二、第三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

时间

城镇化水平U

第二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I

第三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S

1996年

30.5

47.1

33.6

1997年

31.9

47.1

35.0

1998年

33.4

45.8

37.0

1999年

34.8

45.4

38.6

2000年

36.2

45.5

39.8

2001年

37.7

44.8

41.2

2002年

39.1

44.5

42.2

2003年

40.5

45.6

42.0

2004年

41.8

45.9

41.2

2005年

43.0

47.0

41.3

2006年

44.3

47.6

41.8

2007年

45.9

46.9

42.9

2008年

47.0

46.9

42.8

2009年

48.3

45.9

44.3

2010年

49.9

46.4

44.1

2011年

51.3

46.4

44.2

2012年

52.6

45.3

45.3

2013年

53.7

44.0

46.7

2014年

54.8

43.1

47.8

2015年

56.1

40.9

50.2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U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I和S分别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

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而一国的产业结构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增强城市的吸纳能力、使更多的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从而加快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回归模型:

其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I和S分别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衡量,是待估计参数,为误差项。

数据来源:根据Eviews7.0的结果

利用表3中1996年-2015年的数据得出的回归模型②为:

                                                                   (-4.7876)  (3.3174) (14.2788)

  ,DW=0.3313,F=132.432

二、不同结果比较与选取

(一)结果的比较



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P值

0

0

0.9432

0.9397

F检验值

141.2502

132.4312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产业增加值与GDP同比数据均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采用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来拟合,其相关性更好。

综合比较,因选取产业就业人员与城镇化关系的进行实证分析。

(二)产业就业人员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述的回归模型①,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F检验的P值为0,模型总体是统计显著的,模型较好。

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模型较好,表示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完全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变动所致。此外,也说明其两个系数的准确性很高;F检验值为141.2502。

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量和城镇化水平具有统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原因:t检验的P值为0),其他因素不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每增加1,城镇化水平每增加0.2197。

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量和城镇化水平具有统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原因:t检验的P值为0),其他因素不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每增加1,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4698。

5、S与T之间存在共线性。

对U、S和T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Eviews7.0的结果

根据上面的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都与城镇化水平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7256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70298。

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大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

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8625。

(三)结果的分析

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依靠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一点从前面推导出的回归方程上可以得到证明。从系数上看,的1.4698要比为0.2197高,这说明如果将第二产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第三产业上,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较强的原因一方面是它本身的特点,第三产业涵盖面十分广泛,从信息技术、医疗卫生,到家政服务、环境保洁都属于第三产业的范围,这就决定了它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巨大的吸纳能力,吸纳劳动力的效果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原因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生活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巨大改善上。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可靠的医疗保障、便捷的交通通讯等所有这些,都会使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从而加快了农村居民“进城”的步伐。

三、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业在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集中度提高;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比如交通、批发和零售、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持续增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发展较快。但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努力促进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

1.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要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健全综合运输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要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要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培育一批新兴高技术企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使我国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要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自主创新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形成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互动、支撑的局面,提高信息技术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

附1: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名单


    第一批64个试点地区名单:

    两个省,即江苏和安徽;3个计划单列市,即宁波、大连和青岛;7个省会城市,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武汉、长沙、广州和重庆主城九区;25个地级市(区、县),即北京通州区,天津蓟县,吉林省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上海金山区,浙江嘉兴市,福建莆田市,江西鹰潭市,山东威海市、德州市,河南洛阳市,湖北孝感市,湖南株洲市,广东东莞市、惠州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来宾市,四川泸州市,贵州安顺市,云南曲靖市,甘肃金昌市,青海海东市,宁夏固原市

    试点地区还包括25个县级市(区、县),即河北定州市、张北县,山西介休市,内蒙古扎兰屯市,辽宁海城市,吉林延吉市,浙江义乌市,福建晋江市,江西樟树市,山东郓城县,河南禹州市、新郑市、兰考县,湖北仙桃市、宜城市,湖南资兴市,海南儋州市,四川阆中县,贵州都匀市,云南大理市,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陕西高陵县,青海格尔木市,新疆伊宁市,新疆阿拉尔市;2个建制镇,即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和吉林安图县二道白河镇




    第二批73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

    59个城市(镇):北京市房山区,天津市东丽区、中北镇,河北省威县、白沟镇,山西省孝义市、巴公镇,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元宝山区、准格尔旗,辽宁省新民市、前阳镇,吉林省梨树县、抚松县、林海镇,黑龙江省同江市、青冈县,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地区),浙江省台州市,福建省永安市、邵武市,江西省南昌高新区、艾城镇,山东省章丘市、龙口市、邹城市、义堂镇,河南省濮阳市,湖北省宜都市、松滋市,湖南省津市市-澧县、芷江县,广东省茂名市、狮山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平果县,海南省琼海市、演丰镇,重庆市綦江区,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眉山市,贵州省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县,云南省红河州、板桥镇,西藏自治区八一镇、泽当镇,陕西省西咸新区、韩城市,甘肃省敦煌市、高台县,青海省西宁市、门源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宁东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榆树沟镇、北泉镇

    14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北京市大兴区,山西省泽州县,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黑龙江省安达市,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德清县,河南省长垣县,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西自治区北流市,海南省文昌市,重庆市大足区,贵州省湄潭县,西藏自治区曲水县,甘肃省陇西县




    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

北京市顺义区、延庆区、平谷区金海湖镇,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静海区大邱庄镇、静海区团泊镇,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秦皇岛市卢龙县、邯郸市涉县、邢台市南和县,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吕梁市交城县、太原市古交市马兰镇、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镇,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本溪市本溪县、鞍山市台安县桑林镇、锦州市北镇市沟帮子镇,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延边州敦化市、四平市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延边州珲春市敬信镇,黑龙江省伊春市、黑河市北安市、黑河市逊克县、绥化市绥棱县,上海市奉贤区、宝山区罗店镇、青浦区重固镇,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漳州市长泰县、龙岩市上杭县、宁德市古田县,江西省萍乡市、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井冈山市,山东省济南市、淄博市、烟台市、聊城市、潍坊市诸城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省鹤壁市、郑州市新密市、郑州市登封市、许昌市长葛市,湖北省荆门市、随州市、宜昌市长阳县、黄石市大冶市、襄阳市老河口市,湖南省湘潭市、郴州市、永州市祁阳县、永州市东安县芦洪市镇,广东省韶关市、潮州市、肇庆市四会市、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广西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县、钦州市浦北县、百色市靖西市、南宁市横县六景镇,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镇、保亭县三道镇、琼中县湾岭镇,重庆市永川区、璧山区、潼南区,四川省遂宁市、达州市、自贡市富顺县、巴中市南江县,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黔西南州兴义市、黔东南州凯里市、黔南州独山县、三都县,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楚雄州楚雄市、德宏州瑞丽市、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神木县、商洛市山阳县、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天水市麦积区、庆阳市华池县,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海南州贵德县、果洛州玛沁县、海东市循化县街子镇,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盐池县、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新疆自治区巴音郭楞州库尔勒市、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冲乎尔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市


数据来源: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附2:主要参考文献

  1. 田莉,李永浮,沈洁等.城镇化与城乡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50-101.

  2. 孙银,李丽.产业升级、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池州学院学报,2017,31(2):44-48.

  3. 王康,孙健,周淑芬.中国城镇化水平、劳动贡献率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7,23(2):22-29.

  4. 曾芬钰.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J].经济纵横,2002,(10):19-22.

  5. 李培祥,李诚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J].地理科学,2003,23(6):409-414.

  6. 蔡玉倩,马海燕,翟有龙.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9,9(6):41-43.

  7. 丛海彬.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6):67-69.

  8. 陈立俊,王克强.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3):17-20.

  9. 尹继东,张文.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演进——基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07(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