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有新举措

2016年05月19日 来源:《健康报》2016年5月19日 作者:闫龑 王昊昊

近日,京津冀地区医疗协同医院院长论坛在京举行。论坛透露,目前,京津冀地已经制订协同发展具体行动计划,包括联合推进医师和护士在三地电子注册并共享信息,互认资质;推进区域药品联合采购;建立京津冀三地共享的影像诊断中心;建立京津冀三地就诊预约渠道和转诊制度等。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目前,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31%是外地患者,而外地患者中来自河北省的最多。统计数据显示,三地每位医生日均诊疗人次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基本持平,而河北省仅是两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河北省不仅要增加医疗资源配置,更要提高效率。今后,北京市除疏解市区内的医疗资源外,也规划和启动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技术协作、组建集团和联盟以及委托管理等合作内容。目前,北京市有100家左右的医疗机构与河北省200家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李建国介绍,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河北省既是“短板”和“凹地”,又是疏解首都医疗卫生功能、保障产业转移人口健康的基础和关键。河北省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偏低,专科服务能力较弱。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仅为北京市的38.7%,城镇居民医保仅相当于北京市的42.6%,城镇职工医保相当于北京市的58.9%。河北省与京津等先进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差距明显,与承接疏解京津压力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申长虹表示,京津冀三地从2015年年初推动检验结果互认以来,现在初步确定有166家医疗机构互认检验结果,不仅方便了群众,也节约了大量医保基金。

  论坛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与北京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