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观点评析
2017年06月19日 来源:国研网 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编撰
一、背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15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会议达成了五点重要共识。会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发布联合公报。
公报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欢迎各国积极开展双边、三方、区域和多边合作,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市场化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公报主张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各种发展战略的国际合作,建立更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在公平竞争和尊重市场规律与国际准则基础上,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扩大贸易和投资。推进产业合作、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中小微企业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同时发挥税收和财政政策作用,将增长和生产性投资作为优先方向。
公报还主张加强各国基础设施联通、规制衔接和人员往来。致力于扩大人文交流,维护和平正义,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共同打击一切形式的腐败和贿赂。
与会代表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平等透明、相互尊重的精神,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本着法治、机会均等原则加强合作。强调平等协商、互利共赢、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平衡和可持续等合作原则。
在公报中,与会代表重申,需要重点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强调根据各国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义务,采取14项切实行动。这些行动主要包括:加强对话协商,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就宏观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完善现有多双边合作对话机制,为务实合作和大型项目提供有力政策支持等。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乔纳森·希尔曼 当许多西方国家在“向内看”时,中国正在联通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是近代史上最宏伟的地缘经济愿景,它通过新的道路和铁路建设来增强硬件基础设施,通过贸易和交通运输协议来增强软件基础设施,同时通过大学和其他人文交流来增强文化联系。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政治学教授兼中国中心主任朱志群 习主席的讲话强烈呼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相互连通实现共赢。习主席阐明了中国将会如何与世界一起行动,以及其他国家应当如何抓住机遇从中受益。“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极大地促进南北合作以及南南合作,具有促进共同增长、消灭贫困和应对恐怖主义的潜力。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加经委会)执行秘书阿莉西亚·巴尔塞纳 “一带一路”倡议的革新性在于,它打破了已有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的模式,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诉求聚合在一起。除维护自由贸易、遵守国际规则等基本原则外,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推动文明互鉴、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表示赞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二、“一带一路”峰会将进一步深化区域性经济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四个方面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当前逆经济全球化思潮的抬头,与过去一个时期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困境”是分不开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长达8年的低增长和部分国家经济停滞,导致全球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部分人群受到冲击,各种矛盾趋于激化。在全球经济深刻转型、实现全面复苏面临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入手,推进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合作,提升就地加工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鼓励和引导我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合作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特色产业,让沿线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中来,进一步激活欧亚非大陆的经济增长潜力。这将积极影响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有别于原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是平等、开放、灵活、包容的新型合作机制。它更加强调平等性,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地位都是平等的;更加强调开放性,不是排他性的倡议,而是各国均可参与的“大合唱”;更加强调灵活性,适应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机制多样灵活;更加强调包容性,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利益交汇点。这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圈,建设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从而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发展。打造经济全球化升级版。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罗来军 “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领域达成了270多项有代表性的成果,在经济合作方面不断深化,并表现出三大特征。一是贸易与投资进一步便利化。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地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促进同各相关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就在本届论坛期间,中国又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同有关国家协商自由贸易协定。此外,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一步加大从世界各国对商品、服务、技术等方面的进口。二是资金融通规模和金融合作程度快速提升。习近平主席指出“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为此,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致力于资金融通与金融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经过本届论坛的努力,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初步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人民币,首期100亿元人民币,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开发合作;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专项贷款(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专项贷款(5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一带一路”专项贷款额度(10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专项贷款额度(300亿元等值人民币)。此外,中国还有多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与多家国际性、区域性银行机构以及不同国家的金融组织、经济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三是对外经济援助不断加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在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事宜和活动时,需谨防“一窝蜂”现象,而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企业运营的市场化要求去从事贸易、投资、合作等行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在合作原则中明确指出“市场运作”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确保政府发挥适当作用,政府采购程序应开放、透明、非歧视。市场运作原则表明,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需要遵循和顺应市场机制,按照成本收益分析法则进行贸易决策、投资决策、合作决策等企业行为;政府可以发挥引领、指导、扶持等适当性作用,但这是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扭曲或替代市场规律。“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合作的大战略大平台大机制,但也并不是说不防范各类风险。一些地区地缘政治冲突严重、个别国家政局动荡政党更迭、整体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且发展不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等,这些因素都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纳入考虑范畴,抵御和防范相关的各类风险。
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本次“一带一路”高端峰会的召开,不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更将打开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局面。通过针对性地破解两大难题,“一带一路”有助于消除全球经济治理困局的根本症结,加快全球经济再平衡。第一,“一带一路”引领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通过“一带一路”的辐射作用,中国稳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区域经济改革的动力引擎和经验样本。这一引领效应将从三个层面有序发力,以区域融合消解结构性矛盾,以有效供给推动长周期复苏。首先,内外联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产能的“去旧育新”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内改革的需求将扩展国际合作的空间,为沿线欠发达地区的基建发展、产业升级和市场培育创造历史性机遇。其次,互联互通,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根据供给学派理论,产品供给的优化取决于要素供给的优化。借助“六大经济走廊”,资源、能源、人才、资本等要素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加速流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区域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区域稳定,活化市场微观动力。以中国经济为稳定锚,“一带一路”所构建的基建网络和贸易网络,也是区域经济的稳定网络。在宏观乱纪元中,区域稳定性的提升将改善长期风险偏好,提振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改变居民长期收入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在供求两端激活区域发展的市场驱动力。第二,“一带一路”开启“多元化”的全球化浪潮。本轮全球化退潮暴露了传统全球化模式的深层弊端。以大国利益为导向的全球化模式,造成了全球经济的长期失衡,是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高涨的经济基础。当前,全球多元化正在涨潮,新兴市场重新振作,其经济增速较发达国家的优势持续扩大。顺应潮流,“一带一路”对全球化模式进行三方面的优化升级,使多元化浪潮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持续动力。其一,务实多样。2013-2016年,“一带一路”已与欧盟、俄罗斯、英国、韩国、哈萨克斯坦、越南等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对接,扎根于沿线区域的多样化特征和多层次进程,兼顾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发展诉求。其二,互利共赢。不仅中资企业为区域经济积极“造血”,中国市场也为沿线资本提供了优质标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初,中资企业在20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积投资逾185亿美元,为当地创造逾18万个就业岗位和11亿美元税收。2016年,沿线国家企业来华投资71亿美元,新设在华企业2905家,同比增速高达34.1%。其三,包容开放。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与欧盟、非盟、东盟、中东欧16国等组织发布了合作规划的联合声明。摒弃区域组织的排他性传统,“一带一路”与现有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
三、小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过去几十年,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然而,经济全球化也面临诸多新挑战,需要克服其负面效应,向更加包容、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改善全球收入分配格局,增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倡导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提升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增强经济全球化活力;倡导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在生态治理、荒漠化监测和预防等方面的合作,加强跨界河流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监测及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这将对克服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打造经济全球化升级版、为全球经济开辟更加光明的未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从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成为最大贸易国,中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参与经济全球化,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有的发达国家拒绝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向沿线国家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比如,积极推动多双边投资贸易体系建设,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发挥作用;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规模,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等。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中国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贡献者。
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2017年既是危机十载的回首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的加速之年。随着本轮危机进入全球秩序危机阶段,需求侧政策瓶颈和全球化退潮相互叠加,构成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长期困局。直面这一挑战,“一带一路”战略将引领区域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开启“多元化”的全球化浪潮,进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突破困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高端峰会,不仅将奠定沿线区域多边机制的基础,更将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政策协调机制有望成为本次峰会的核心亮点,有助于激活区域经济的长周期复苏动力,为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机遇。